怎么判断神经电位的绝对值大小(联觉知觉理解性)(1)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中学考频

一、感觉

(一)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也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1)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3、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二)感觉现象

1、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嗅觉、温度觉、视觉的适应(暗适应,亮转暗;明适应,暗转亮)等。

2、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同时对比,同时作用、继时对比,先后作用)。

3、后效:刺激停止,感觉印象不会立即消失。

4、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好。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如暖色让人感觉温暖,尖锐的声音让人产生冷觉。

二、知觉

(一)知觉的种类(对象的性质)

1、物体知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

(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真动、似动知觉)。

2、社会知觉: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偏差如下:

(1)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与原来相比,最近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

(3)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刻板印象,对人或物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4)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某方面的好或坏扩散到其他方面,以偏概全。

(5)投射效应: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

3、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积极和消极)。

二、知觉的特性

1、理解性:根据已有经验对客观事物解释,并用词语概括与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如对一棵树,植物学家和木匠的看法不同。

2、选择性:受需要和兴趣的影响,有意或无意把其他信息作为背景的组织加工过程。

3、整体性:根据已有经验把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管中窥豹,时现一斑”。

4、恒常性: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映像保持不变。如不同距离看一个人,总认为大小没改变。

三、注意

(一)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二)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先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注意的稳定性: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维持时间越长,越稳定;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不自觉离开,被无关刺激吸引。

3、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一心多用。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真题解析

1、(2012上)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 注意分配 B. 注意广度 C. 注意分散 D. 注意转移

答案:C 受到无关刺激窗外小鸟的干扰,属于注意分散。

2、(2012下)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 无意识记 B. 有意识记 C. 无意注意 D. 有意注意

答案:C 没有预先目的、不自主地属于无意注意。

3、(2012下)如下图所示,这个图形虽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把它知觉成完整的图形。这反映的是知觉的哪种特性?(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怎么判断神经电位的绝对值大小(联觉知觉理解性)(2)

图形知觉

答案:A 知觉成完整的图形反映了整体性。

4、(2013上)王老师播放一首交响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想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 对比 B. 联觉 C. 补偿 D. 错觉

答案:B 交响曲不仅能引起听觉,还能引起视觉想象,属于联觉。

5、(2013下)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  )品质。

A. 注意的分配 B. 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广度 D. 注意的转移

答案:A 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6、(2014上)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 适应 B. 对比 C. 联觉 D. 综合

答案:C 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是联觉现象。

7、(2014下)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效应 D. 投射效应

答案:D 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体现了投射效应。

8、(2014下)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

A. 思维品质 B. 注意品质 C. 意志品质 D. 个性品质

答案:B 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体现了注意分散。

9、(2015上)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 绝对感觉阈限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答案:C 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0、(2015下)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可看到画面的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答案:A 成人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同,理解则不同,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

11、(2016上)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分配 C. 注意的稳定性 D. 注意的转移

答案:A “一目十行”与“一目一行”体现了他们注意的广度存在差异。

12、(2017下)下图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怎么判断神经电位的绝对值大小(联觉知觉理解性)(3)

图形知觉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稳定性 D. 恒常性

答案:A 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反映知觉的整体性。

13、(2018上)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

A. 适应 B. 对比 C. 联觉 D. 后像

答案:C 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的现象称为联觉。

14、(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答案:A 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属于有意注意。

15、(2019下)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

A. 无意注意 B. 无意后注意 C. 有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答案:A 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属于无意注意,没有预先目的、不自主地。

16、(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

A. 注意集中 B. 注意分散 C. 注意分配 D. 注意转移

答案:B 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干扰听课,属于注意分散。

17、(2021上)教师向学生依次呈现一组单词,要求他们记住,随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单词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称为(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前摄抑制 D. 倒摄抑制

答案:B 最后呈现的单词更容易被回忆起来,最近获得的信息印象更好,称为近因效应。

18、(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小鸟,这种现象属于( )。

A. 随意前注意 B. 随意后注意 C. 无意注意 D. 有意注意

答案:C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小鸟属于无意注意,没有预先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

19、(2014上【辨析】)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行为,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而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行为,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注意转移不等同于注意分散。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0、(2018上【辨析】)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分配是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分散是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行为,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注意的分配不等同于注意的分散。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1、(2015下【简答】)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答: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如下:

(1)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兴趣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勤于思考、劳逸结合的习惯。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有助于集中精力。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培养抗干扰能力。

22、(2019上【简答】)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如下:

(1)理解性。根据已有经验对客观事物解释,并用词语概括与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

(2)选择性。受需要和兴趣的影响,有意或无意把其他信息作为背景的组织加工。

(3)整体性。根据已有经验把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

(4)恒常性。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映像保持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