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棒棒纪录片大结局78(记忆与消逝重庆)(1)

“棒棒"家庭的支柱

“棒棒”特指位于重庆市利用一根竹棍和两条绳索为劳动工具,根据重庆特殊的地形进行爬坡上坎帮助市民搬运货物解决市民出行之苦。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重庆落后的交通状况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硬性需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主动或被迫涌入城市,因为缺乏文化和技术只能依靠自己的低廉劳动力在码头车站附近谋求生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他们的服务范围也从码头车站延伸到大街小巷,市民们只需叫上一嗓子“棒棒儿”就会有人从某个不起眼的地方跑过来为你服务,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为单纯的挑东西发展为只要是能靠自己仅有的蛮力可以解决的事都能勇往直前绝不会退缩。

朝天门交易市场面朝两江背靠解放碑商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一直是辐射整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因为庞大货运流量大和重庆特殊的山地地形导致该地区低端劳动力稀缺,吸引了一大批周边码头车站的棒棒们来这揽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那时的自己并不知道棒棒究竟是一个什么工作,只是看着他们成天拿着一根竹棍满街走曾一度认为他们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手里的竹棒是看似普通实则是暗藏玄机遇到坏人时就会变为绝世神兵杀得敌人落荒而逃,因此崇拜他们好长一段时间每次上学不听话被老妈骂:“你再不好好读书,今后长大只能去当棒棒”时总是满脸笑容的说好啊好啊!结果换来的总是一顿胖揍,随为幻想但当时的他们年轻而有干劲却是不争的事实。

重庆棒棒纪录片大结局78(记忆与消逝重庆)(2)

“棒棒”老了也少了

然而“棒棒”却将成为一个后继无人的产业而逐渐消失在山城人民的生活里,这既是残酷而又令人欣慰的现实,残酷:时代的发展从不会停下来等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无情的淘汰,棒棒在山城的街头老了少了就是最好的证明,欣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体力劳动方式,解放人们的身体,降低了劳动强度。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这再次激发我对“棒棒军”的兴趣,回到家中有意识的查找关于他们的资料却发现现实虽然抛弃了“棒棒军”,使他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并不是我所理解彻底消亡,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棒棒军”正在成为艺术家们热衷的创作题材。

为什么“棒棒”会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山城棒棒军”虽然作为山城重庆特有的文化符号,但因其主体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体,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受到人们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正在被时代所淘汰走向末路,现实的死亡却是另一种方式的重生,棒棒虽然少了但我们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间以棒棒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禁让我们疑问究竟是为什么人们会关注这一个终将被社会淘汰的群体呢?

(一)消逝与留念

从人类情感学角度来讲人们总是对消失的事物保留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留下关于他的这直接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纪录片的出现。这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的素材,以真人真事做表现对象,并未进行任何夸张的艺术加工而是通过剪辑重组真实场景影像以展示真实的过往事件的艺术形式,常被人们称为真实的电影或者直接的电影。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至今一直很好的延续着客观记录真实事件的传统,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与流传。

重庆棒棒纪录片大结局78(记忆与消逝重庆)(3)

最后的棒棒

2015年问世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是一名选择自主择业的军官何苦用了1300元自导拍摄的低成本纪录片,当年一在爱奇艺视频上线就引起了广泛的轰动,至2018年11月豆瓣评分都在9.7分创下了重庆本土纪录片的最高评分,也创下了中国人物小叙事纪录片的最好成绩,该纪录片以“山城棒棒军”为题材,以棒棒老黄为主线穿插老甘,老杭,河南等人的生活。影片一开始导演何苦拜老黄为师 ,以徒弟身份跟着老黄拍摄一切看似轻松仿佛顺理成章,但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挫折与失败始终伴随始终,从最初的寻找主线角色就数次碰壁,何苦导演在《数码影像时代》的专访中说“在找到老黄之前,我也曾经陆续遇到过几个棒棒,然而他们得知我是为采访,而不是有‘活儿’干时,他们大多都是很失望地走开。几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放低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尽可能以平实的口吻和姿态接触棒棒们。等遇到老黄时,我用拜师学艺这个由头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让老黄带我进入棒棒的真实生活,之后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以他为主线的拍摄之路。”

整个纪录片何苦没有进行任何的故事设计,以最为原始的展现方式,将自己放置于棒棒群体之中跟随他们起起落落。棒棒作为城市的万金油干的都是别人不愿干的活,此前虽有人拍摄过棒棒的纪录片但并没有和棒棒有太多深入的接触,大都是以拍摄者的角度艺术加工的后的展现极少有完全真实的再现,更不用说将自己完完全全变为棒棒,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不禁使人疑问为什么何苦会选择这个不被人重视的群体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呢?是什么支撑他在恶劣环境中坚持下来呢?

《最后的棒棒》同名著作中何苦曾说从小的时候就对棒棒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梦想着自己长大后能到重庆市区当一名棒棒,因为这样就能走出大山沟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重庆,见识大城市的繁华,当兵之后偶然情况下他得到了一套《山城棒棒军》的光碟,封面印着一群扛着棒棒的人,带着好奇的心态看了看这部电视剧,这群可亲可敬的“山城棒棒军”在把他笑得前扑后仰同时也将一种“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精神深深地植入他的脑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前行,水无常势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加快,深感自己跟不上部队建设的步伐,于是选择了自主择业但是转业之后能干什么他却充满了迷茫,在重庆的街头徘徊思考着转业之后的出路,这时正好有一个棒棒师傅挑着东西跟他擦肩而过看着他步履阑珊呼吸急促,跟自己印象当中棒棒形象完全不一样,这引起他再次对棒棒的关注开始有意识的去各大商圈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真的老了挑不动,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背影留给这个崭新的时代,虽然他们的背影无法挽留但是他们的故事值得讲述,而自己以前又是做电视新闻的对于纪录片有一定的见解,那么是否可以拿起机器拍摄他们记录这个不太被人们所重视的群体,透过他们没落的背影来看我们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

重庆棒棒纪录片大结局78(记忆与消逝重庆)(4)

(二)特有文化符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以“重庆棒棒军”为描述对象的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在电视上一经播出,立刻引起轰动,首播取得了近40%的收视率,为之后的川渝方言剧的发展与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重庆电视台仍不断重且播多次取得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的好成绩。《山城棒棒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电视台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又有《山城棒棒军》本身质量过硬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表现形式上对中国人情感认同进行充分考虑通篇采用喜剧表现方式剧情内容通俗易懂,再结合城乡二元论从城市与乡村两个方面入手借鉴人文学的研究方式作为自己的表现方式利用“山城棒棒军”这一特殊群体从乡村—村镇—边缘城市—大城市这一空间入手利用四个不同空间地理位置,拥有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受众。

重庆棒棒纪录片大结局78(记忆与消逝重庆)(5)

山城棒棒军

包括想看到城里打工的农村人际遇的农民受众群、试图从电视剧中借鉴是否进城打工的村镇居民受众群、欣赏大城市繁华景象的中小城市受众群以及拥有熟悉感和陌生感双重感受,尝试接受外来打工者的城市居民部分受众群,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方言的通篇运用获得了川渝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塑造了生动活泼、个性化十足的人物形象,其人物形象皆是重庆大街小巷较为熟悉的棒棒或者城市打工者,而山城棒棒军是重庆本土地域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与重庆市民每天生活接触的重庆独特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再加上剧中为了营造滑稽、幽默的表现效果通篇使用重庆方言“宝气”、“哈儿”等重庆市民生活极常用的词汇大大的拉近了《山城棒棒军》与主要观众的距离使其与多数受众有着紧密亲和度。重庆的故事大王曾令弟曾说“重庆语言中最精炼的菁华最鲜活的成分还是蕴涵在方言当中。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它是重庆地域文化传承与本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山城棒棒军》为吸引观众观看寻找的新突破口。直接促使了该剧的成功。人文主义的关怀则是《山城棒棒军》取得成功的另一法宝,整部剧最后尽现大团圆结局每个人通过自己努力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迎合了当时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精神安慰的需要,九十年代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体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弱势群体需要精神上的鼓舞,急需在其他地方找到精神寄托,《山城棒棒军》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使其脱离了以往电视剧主要展现帝王将相,历史伟人而是回归大众走平民化路线,将关注的中心放在社会的弱势群体中,使其在弱势群体中获得了极大认同感。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落》中曾说:“生活的目标是寻求表达,而艺术给他提供了某些美妙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生活便可以展现自己的潜能”这直接表明了生活与自然在模仿艺术,就如同棒棒军这一群体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存在重庆的各个交通码头但是因其生处社会的最底层,干着城里人所不愿意干的体力劳动,所以虽然早就存在于重庆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但是人们只是将他们当做一群入城务工人员而选择性的忽视他们,直到艺术家们开始创造关于“棒棒军”的艺术作品,告诉我们“棒棒军”的存在,他们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人们才得以真正的“看见他”,《当山城棒棒军》在卫视大火之后其剧中所展现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极大的鼓舞了棒棒群体以及普通百姓的斗志,整部剧虽然是采用了城市中真实存在的普通群体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但是他只是艺术作品所采用的部分素材,艺术作品是在此素材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产物,电视剧最后结局里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孟小渝考上大学,于芳当上了厂长……直接激励了人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激情,而纷纷模仿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们。

最后的棒棒,行业虽会消失,但艺术品不会,它也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留存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