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图文/尚艳娥

2022.09.24

上花楼——下花楼

9月24日,北京一群驴友相约探秘明长城花楼段,在延庆天门关村旁小河的崖壁上,看到三个崖壁石刻“天门关”三个大字,大字旁边的落款小字,若隐若现,难倒了不少来此打卡的文人墨客。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1)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2)

明代天门关为四海的重要门户,摩崖石刻在延庆天门关村旁小河的崖壁上,据地面五米,楷体阴刻,每字高0.55米,宽0.4米,落款,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夏七月朔日XX北道检事东阿毛湫XXX,岩壁下原建有观音庙,现已无存,地面有残碑几块,字迹模糊不清。天门关摩崖石刻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说,天门关又叫天马关,传说那里小庙的边上有个地洞,拴着樊梨花所骑的战马,樊梨花死后,天马为害一方,后来被天上的神仙收服。被锁在天门关古庙旁边的一个深不见底的井里,井口拴一铁链,拉动铁链呼呼生风,怎么也拉不完。

长城以北的上花楼村和下花楼村段即花楼段长城,应有16座敌台(356号至341号),只有上花楼——延庆353号敌台孤悬线外,孤独地立在那一带山里,醒目地寂寥着,老远就能看见那一孔箭窗眼睛一样瞠视着山野。近前无门,转一圈发现北墙上部坍塌,东、西、南各一窗,南窗和东窗下均有一方形射孔,南墙靠西有一三劵三伏的拱门洞,渣土和碎砖石掩埋大部,只能爬进去。进去又是一门洞,右转,应是一个直上蹬道,只是残破到没有台阶,浮土碎石组成一个大溜坡,空间呈长方形大天井,可见这楼子原本十分高大,貌似是一个气派的单眼楼。楼顶西北角砖缝里残留有两根陈旧的木柱,难道是砖包木?屡屡在楼子里看见各种插木柱的石孔或砖孔,只见过劵门上的木柱,这种砖包木第一次看见,着实稀罕!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3)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4)

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是由坚硬的砖石砌成,然而,墙体中有插木,在延庆境内明长城的构筑中还鲜有发现。

据了解,这些插木为柞树木,柞树喜光、耐寒、能抗-50度,喜凉爽气候;耐干旱、耐瘠薄、喜中性至酸性土壤。耐火烧、根系发达、不耐盐碱;材质坚硬、比重大、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5)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6)

龙鹄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天门关)(7)

长城在此一个约40度角折向东南,石龙蜿蜒而去。无论走到哪个角度,回望,上花楼总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其他的楼子都跟小坟包一样散落在各个山头或山脊。秋天的味道已经呈现在四周的山景里,阳光不燥,风意清凉,跟上周的暴晒干蒸已是两重天地。尽管碎石墙不好走,心情却是格外地舒畅,轻快地到达垭口,右转大胜岭村寻找摩崖石刻去了。

领队说到村子防疫蓝房子左转500米,一个小庙的后面就是。沿马路溜达半天也没找到,折回来问村里一个大姐,她压根儿不知道哪里有庙,摩崖石刻更是没听说过!到村活动中心那里休息,跟一90多岁晒太阳的老爷子聊天,说他年轻的时候,村后每个山头都有楼子,一抬头看见好几个,后来都拆了。又说当年日本兵住在村里,被逼着学日语的事情。问之小庙,他想半天说原来是有一个庙,香火旺盛,挺有名气的,后来破四旧拆了,现在村里私人在那里建了小庙供奉。是了,大致如此。此时领队带着三条宝贝犬来了,一起寻去,竟走了近两公里才找到小庙,原来此处就是天门关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