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闽浙边界山区多廊桥,地处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亦不乏廊桥杰作。

夏日炎炎,景宁县中南部的大漈村,气候凉爽怡人。这个位于海拔1030米中高山盆地内的村庄,年平均气温13℃,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环境优美,加之云起时分,雾气缭绕,这里也被称为“云中大漈”。

浙江桥顶长廊(廊桥看浙里)(1)

图为云雾环绕的大漈村

漫步其间,村中小道曲径通幽,树木丛中流水潺潺,几分清爽沁人心脾。村子南端的溪水之上,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1781),全长26米的廊桥——护关桥,默默守护着这片美好。

这座宽9.5米,高9米的廊桥,左接象山,右含狮山,连山接水,也方便通行。除了两端接山,廊桥横跨在流经大漈境内多个自然村的龙溪和沐鹤溪两溪交汇处,地理位置险要。可谓“一桥当关,万夫莫开”,“护关桥”名副其实。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三层建构廊桥,护关桥三层三檐楼的建筑形式,远远望去,似桥如阁,桥阁相连。桥上游览,近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远处是村舍和平展的良田。2013年,护关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桥顶长廊(廊桥看浙里)(2)

图为护关桥

不过,护关桥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交通与观景之外,这里文化意蕴格外深厚。

鲁晓敏先生在其所著的《廊桥笔记》中认为,古廊桥大多也被叫做“风水桥”。古人相信天地有神灵,在考虑到居住空间时,风水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往往也决定着廊桥的建造。

护关桥的诞生与此息息相关。

相传,流经大漈的沐鹤溪原本呈现一个巨大的“之”字形,常常造成洪灾。村民对沐鹤溪进行改造,才有了如今的流向。后来,在一位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村民们建造了一座高廊桥,以此弥补被破坏的风水,便有了护关桥。廊桥之所以建在流水的尾端,即村口的溪流上,也源自古代村民的朴实想法:村落出水处,要看不到水流出村,财源才不会流失。因此护关桥矗立于村庄水尾,挡住了视线。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不过是村民们的美好愿望。不过,桥上美轮美奂的建筑背后,透着实实在在的文化气韵。

浙江桥顶长廊(廊桥看浙里)(3)

图为空中俯瞰护关桥

三层构造护关桥被称作“桥楼”,意为建在廊桥上的楼房。离远视之,廊桥上置有九间廊屋,三层建筑由下向上收缩,分别建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

“三层廊屋各自供奉着不同的神祇,这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当地一位文化研究者表示。

桥的底层一分为二,一边是供行人通行的交通过道,另一边则是关帝庙。正中的神龛中,关公塑像巍然屹立:卧蚕眉,丹凤眼,重枣脸,美髯飘飘,一手捋须,一手揽卷,端坐阅《春秋》。塑像两侧,关平、周仓侍卫左右,同样威仪肃穆。

“桥在我们心目中分量是很重的,大家相信这座桥可以护佑村民的平安幸福。”村支书梅东春说。

缓步上行至二楼的文昌阁,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掌管天下文人士子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顶层的“魁星楼”,供奉的是“魁星”,即掌管人间科举文运之神。木质魁星右脚踩在鳌头上,右手执朱笔,左脚往后抬起,上扬的嘴角带着浅浅浅的笑意,两眼炯炯有神。

早年间,护关桥的西侧是一座乡村学校——大漈乡小学。由于地处偏远,这里不过一百四五十名学生和十几名教师。可就是这个小小的学校,年年都会从走出一批优秀学生,还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或许冥冥之中,村中确有神灵的护佑。

浙江桥顶长廊(廊桥看浙里)(4)

图为雪中护关桥

200多年来,护关桥早已成为大漈村的一道风景。同时,每一个大漈人的童年记忆里,也少不了护关桥的痕迹。

“来大漈的游客,到护关桥打卡是肯定的,咱们村子的人文底蕴都在其中了!”村支书梅东春介绍。

多年来,大漈村所属的大漈乡坚持“保护为重”、“修旧如旧”项目建设理念,对包括“护关桥”在内的文保单位进行加固、保护和整体修缮,充分依托自身多元文化优势,坚持走文化强乡之路,深入保护挖掘护关桥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弘扬耕读文化,营造了崇学向善的浓厚氛围。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挖以护关桥、时思寺为核心的文保单位内涵,提炼大漈宋韵文化,积极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开设研学基地等举措,全面打造‘文体互融’空间,实现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大漈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古往今来,护关桥这座兼具多重功能的文化地标,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给无数途经于此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未来也将传递更重要的文化意义。说到这里,清朝诗人严克宽留下的妙句可谓恰如其分:“层楼突与云齐,钟灵宿聚奎,行者太乙此燃藜,各登雁塔题。松露滴竹烟迷,窗前黛影低,围来草木总萎萎,黄鹂尽日啼。”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