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心梗前兆有哪些症状(心脏时不时咯噔一下是心梗前兆)(1)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表示自己的心脏会突然重重地跳几下,然后就感到心慌、胸闷、头晕,总之是有点难受。这时候有人会比较担心,怀疑是心梗前兆,但经过检查后发现并无大碍。这种“心脏突然猛烈地跳几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健康危机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心脏“咯噔”一下是怎么回事。

心跳“乱了节奏” 叫“早搏”

我们说的这种“心脏突然猛烈地跳几下”的症状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早搏”。早搏就是心脏在规律跳动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提前”的跳动。

单纯早搏一次可能无关痛痒,而当早搏连续出现时,会形成一连串的心动过速,让人产生心慌、心悸和胸闷等不适。此时若再“胡思乱想”,势必加重内心的恐惧感,就更为难受了。

导致早搏的原因很多,有生理因素,也有心脏本身的问题,还有其他疾病引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注意 早搏已经盯上中青年人

早搏在健康人群中也很常见,大都是一过性的,其诱因主要包括劳累、紧张、失眠、饱食、体位改变,以及抽烟、喝酒或浓茶等,一般称为“功能性早搏”或“良性早搏”。

可能大家都听过“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来源为心房的早搏叫“房性早搏”, 来源为心室的早搏叫“室性早搏”。相对来说,房性早搏比室性早搏轻微一些,这是因为房性早搏时心脏的收缩顺序还是自上而下的正常收缩顺序,而室性早搏恰恰相反。所以,健康人群中“房性早搏”比较常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临床上通常将“心室”以外的结构唤作“室上性”,因此“房性早搏”也可以叫做“室上性早搏”——虽然与“室性早搏”只差了一个“上”,意思却完全变了。

有人认为“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危险,所以每当看到心电图检查提示有室性早搏时就十分紧张。实际上仅有少部分室性早搏会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见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普通正常人是很罕见的。

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普遍加大的压力,中青年人群中室性早搏的发病率确实有增高的趋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具适当的检查,旨在排除潜在的心脏基础疾病。如果检查结果提示心脏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异常,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室性早搏基本是良性的。

对于良性早搏大家不用过多担心,只要好好休息,远离烟、酒、咖啡、茶叶等刺激,大都能慢慢恢复。

早搏触发的心梗 很少见

如前文所述,大多数早搏是没有危害的,至少是不致命的。只要能够及时调整,基本会复原。即使是频发的室性早搏,其危害也往往是建立在患者本身就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之上,比如心肌病、冠心病和心衰等,或者某些特定药物过量服用。

即便如此,室性早搏本身也很少会直接导致心梗。

心肌梗死的原因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系统(冠状动脉)出现了堵塞,造成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由于“饥饿”(得不到血液就得不到营养)出现了坏死。而早搏从本质上讲还是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异常,通俗来说就是个别心肌细胞“兴奋过头了”,以至于短暂性地抢夺了心脏跳动的“指挥权”。

可见,早搏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把心脏比作一间房子,心肌梗死好比供水管道出现了问题,而早搏更像是电路系统有了毛病。

心肌梗死和早搏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区别。心肌梗死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部的压迫性疼痛、胸闷、发紧或者烧灼感,有时还会表现为上腹痛和牙痛,常常伴有出汗;早搏的常见症状为胸闷、乏力、心脏“早跳”或“漏跳”感。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心肌缺血有可能诱发室性早搏,而绝大多数心肌梗死发作时也可以观察到室性早搏。

鉴于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当自己无法确切分辨时建议立即就诊。

心跳经常踩不上点 得查查

有不少患者问我:到底一天早搏多少次算不正常?从健康角度来说,哪怕一天只有一次早搏也是“不正常”的。

只能说那些良性早搏无关大局,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有些早搏本身就是由疾病引起或提示心脏功能存在异常,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若从经验总结来看,每分钟超过5次早搏或每小时超过30次早搏,就说明比较“频繁”了。

假如感觉不适,调整状态后仍不能缓解症状,就有必要去医院查一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等。

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出现早搏的几率也在增加。以房性早搏为例,全天若少于100次,那么也可以视为“正常”。如果早搏的次数明显上升或不适症状不断加强,则提示老年朋友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此外,一项室性早搏与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运动后明显减少的室性早搏通常偏良性,而运动后明显增加的室性早搏则有一部分具有潜在危险(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危险)。这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必要时定期复查超声心动,以避免漏诊早期不容易发现的器质性心脏病。

另外,长期频繁的早搏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久而久之患者的心脏扩大、心功能降低,当身体不堪重负时有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若能排除其他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基本可以诊断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此时需要针对早搏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或者射频消融。当早搏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的心功能往往能够很快恢复。

文/汪芳(北京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