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洪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作者:王洪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走出了与世界其他文明体不同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气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华传统价值体系是民族之“根”,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展示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呈现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表现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传达的献身精神,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滋养和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并充分焕发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时代进步、关注世界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是华夏之“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命脉。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下,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独特的文明思维方式,并不断将其转化为“日用而不知”的行为法则。比如,在面对人际、天际关系时,多追求天人合一、心性体验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在处理政治和人生事务时,则常有“循天道,尚人文”“致中和,得其分”“崇礼乐,赞化育”的思维倾向。这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行为习惯,以及追求圆融、整全的生命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发传统人文精神的生机与活力,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至上特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华传统道德理念是文明进步之“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了可贵的德性品格。指出,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明德思想的经典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等,强调的都是在法治规范之外,中华文化对社会统治阶层在个人修为、管理水平及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德性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对传统明德思想的推陈出新,“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从整体上回答了“文明往何处去”“世界往何处去”“人类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中华传统治理智慧是社会治理之“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对治国之道的探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对治国重心的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对治国理想的描述等,都是历经千年积淀的社会治理精华,为维护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起到过重要作用。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入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经验,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挑战;要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科学经世致用、资治鉴世的功能,让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招标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究”(GD22ZDZ01-10)阶段性成果)
来源: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