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诗豪”之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历史千人册551-560?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历史千人册551-560(历史千人册521-530)

历史千人册551-560

52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诗豪”之称。

525、陆贽(753-805) 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陆贽以骈文擅名。他的骈文,对偶齐整,语义流畅,气势极盛。尤长于奏疏。他为德宗起草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情词恳切,深自痛责,据与其同时代的权德舆说,“行在诏书始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翰苑集序》)。陆贽文集,明清以来刻本很多,今传《翰苑集》24卷。《全唐诗》存其诗3首。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中唐贤相。他在奏疏中以深挚的情感和雄畅的辞辩见长,史称有唐以来未曾有之。

526、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唐代文学家、诗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戏曲《西厢记》。

527、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528、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诗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529、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唐代书法大家,创立“柳体”。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530、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小名冬瓜。邢台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县)人,以宫词得名。张祜家世显赫,为清河张氏望族,人称张公子。唐代著名诗人,有“海内名士”之誉。工于诗,如《集灵台》诗:“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是成语“淡扫蛾眉”的出处。他的诗歌也是众体兼备,尤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总之,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张祜都有其独到的造诣,很难将其划入任何一派,而是在中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是为清丽沉雄的一家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