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禨(jī)生于1691年,卒于1691年。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实际上的第二十四子,但因早殇未序齿)。生母是平妃赫舍里氏。胤禨生于康熙三十年正月廿六,同年三月初一卒。只活了短短三个月,离世时,仍然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皇子。

康熙各个儿子的结局(康熙皇帝所有儿子的结局)(1)

爱新觉罗·胤禑(1693年12月24日—1731年3月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十五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十一月二十八日子时生,庶妃王氏即顺懿密妃出。为避雍正讳,改名允禑。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封多罗贝勒,命守景陵。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晋封多罗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二月初一日已刻卒,年三十有九,谥恪。

爱新觉罗·胤禄(1695年7月28日—1767年3月20日),号爱月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康熙皇帝第十六子,顺懿密妃王氏所出。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禄"。

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奉命继嗣清太宗皇太极之孙、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历官正蓝旗、镶白旗、正黄旗都统。乾隆元年(1736年),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事务,食亲王双俸。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因与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而受到牵连,停双俸,罢都统职。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73岁,谥曰恪。

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为纯裕勤妃。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序齿为第十七。

允礼九岁以后常随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主刑部事务,由于身体较弱,乾隆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天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照顾。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乾隆元年因事罢双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因允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嗣子。因允礼彼时年幼未参与康熙晚期夺嫡之争,故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个。

康熙各个儿子的结局(康熙皇帝所有儿子的结局)(2)

爱新觉罗·胤祄(jiè),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年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1708年),父亲是圣祖康熙,母亲是顺懿密妃王氏。

爱新觉罗·胤禝(1702年-1704年),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出生,康熙第十九子,生母是襄嫔高氏。

爱新觉罗·胤祎(1706年9月1日—1755年2月9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二十子,雍正帝异母弟,其初行次为第三十,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丙戌七月二十五日午时生,母襄嫔高氏,高廷秀之女。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十八日清明节时,胤祎晋封为多罗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月十九日,胤祎因两次派往祭陵而托病抗旨,受到了从贝勒连降三级至辅国公。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命胤祎、觉和托负责泰陵的总理事务,成为守护泰陵的最高长官。二月,胤祎上奏领命兼任泰陵领侍卫内大臣之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乙亥正月初九日已刻卒,年50岁,谥“简靖”。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2月27日—1758年6月26日),避雍正帝讳改名为允禧,字谦斋,号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春浮居士。清朝宗室大臣,康熙帝第二十一子,书画家、诗人,母为熙嫔陈氏。

九岁从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封固山贝子,晋封贝勒。雍正十一年(1733年),授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十三年(1735年),授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帝即位后,封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年),擢为议政大臣。乾隆五年(1740年),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乾隆七年(1742年),充玉牒馆总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为靖。

爱新觉罗·胤祜 (1712年1月10日—1744年2月12日),清朝宗室,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五十年(1712年)辛卯十二月初三日酉时生,母为谨嫔色赫涂氏,员外郎多尔济之女。

原名胤祜,清世宗登基后,众兄弟避帝讳,皆将名字中“胤”字改为“允”字,胤祜遂改名为允祜。

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封固山贝子;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晋多罗贝勒。

乾隆年间一直总理三陵(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的陵寝)事务,政绩卓著,反映并解决了不少三陵周边的贪污、盗窃、陵园失修事务。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正月初四日卒于任上,年三十三岁,谥曰恭勤。乾隆帝为此痛悼不已,几番追思。死后由长子弘昽降等承袭固山贝子爵位。

康熙各个儿子的结局(康熙皇帝所有儿子的结局)(3)

爱新觉罗·允祁(1714年1月14日—1785年8月31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二十三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714年1月14日),其生母石氏,雍正封“皇考贵人”。雍正八年二月十八日(1730年4月5日)被封镇国公。乾隆九年(1744年)四月二十日,乾隆谕“贝勒胤祁为人厚重,著总理三陵事件,执掌关防”,由此胤祁开始总理三陵事务,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任内务府掌关防郎中。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胤祁因奏报清东陵永济库地租拖欠一事,再受乾隆批评。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胤祁受从贝勒连降两级至镇国公的处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胤祁于68岁晋为固山贝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胤祁才恢复到多罗贝勒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郡王虚衔。虚衔,即不拿郡王食俸。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七日,病故。谥曰“诚”,享年七十三岁。

爱新觉罗·胤祕(1716年7月5日—1773年12月3日),清朝宗室亲王,康熙帝第二十四子(最幼子),母为穆嫔陈氏。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日。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规避皇讳,改名允祕。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册封为和硕諴亲王。历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御书处、宗人府、玉牒馆事务。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773年)去世,年57岁,谥号为恪。

爱新觉罗·胤褑,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日,当天夭折。是康熙皇帝的皇三十五子,生母是陈贵人。

康熙各个儿子的结局(康熙皇帝所有儿子的结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