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自己读到的书更好的用起来,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命题。首先现实与书本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当我自己去用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被实践。其次有一些很高深的书籍自己在阅读之后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实践。

日本作家大岩俊之用一年实践阅读了300本书,但是似乎读过即忘,并没能让自己的技能水平随着读书的数量而水涨船高。幸好他没有放弃,并且最终找到了有效的阅读方式,并且将自己的经验悉数写到了《实用性读书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中。

阅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阅读与目标之间隔着什么)(1)

阅读这本书,你将明白如何阅读、怎么阅读并且在阅读之后如何能够有效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书籍的篇幅很短,内容也十分简单易懂,即便是小白阅读者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01.有效的去读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之后收获不大,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可能是你并没有带着目的去阅读,遇到有灵感的地方也只是感慨一下,没有进行记录和思考,泛泛地完成了一本书籍的阅读,导致最后什么也没有记住。

到这里要搬出那个时常被我们唤醒的古人了,他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一本书前要思考自己阅读的目的,如果很幸运的遇到了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内容,一定要及时的记录。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在旁,通常这种灵感稍纵即逝,几分钟后可能就已经记不得了。

如果能在阅读后将书籍做成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细节上掌握书籍的内容,也可以让我们对于书籍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下次,我们在回顾这个本书的时候,它便成了我们的地图。

第二可能是这本书和你目前的需求并不契合,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无法接收到书籍给你带来的知识。

我第一次阅读《易经》这本书的时候年龄不大,听别人说这本书可以算命,就很欣喜地购买了。但是我看到的就是一堆卦辞、爻辞,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过了30岁,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打开了《易经》这本书,不禁开始感叹怪不得它是一本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真的是博大精深。

从那以后,我渐渐开始明白。读书与做人做事,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就要努力的去做,去理解。但是如果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很多,就要毫不犹豫的舍弃,不然也是浪费时间。

02.阅读记忆的小妙招

关于读书记不住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是走进了误区的。之前有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看到别人引用了《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内容,延申之后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但是自己读了以后似乎什么都没记住。

其实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当你想要抓住手里的沙子,你握的越紧沙子流失的越快。读书也一样,你越是希望什么都记住,最后可能什么都记不住。选择属于你的20%记住并努力去思考反而可以收获很多了。

想要更好的记忆阅读的内容,也是有一些妙招的。比如我们把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感情想关联,情到浓时,似乎记忆也变得格外的深刻。联想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将书籍中的内容与我们已知的内容进行联系,展开想象进行记忆。

不过人最初的记忆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的记忆还是会流失掉。记得我们上学记忆单词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艾宾浩斯曲线反复地进行背诵,最终才能把一个单词记忆的很牢固。阅读也一样,当你觉得读到的内容十分精彩,想要更好的记住它,不妨尝试反复地阅读。多次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住书中的内容,也能让我们发现之前在阅读过程中忽略掉的信息。

阅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阅读与目标之间隔着什么)(2)

03.实践了才是真理

把理论藏起来不去使用,那么它最终只能是理论,也只能在你脑子中渐渐地被掩埋。毛主席曾说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SMART法则是完成一个目标有效的方式。但是在运用这个方法之前,对于目标我们或许可以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

我之前在读书的时候有些书没办法实践,原因就是这些书离自己太远,够不到。阅读完这类书籍,你也可以用SMART法则进行目标的规划,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但是那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大到可能需要5-10年的长期规划。遥远的目标对人来说是很难坚持的。

不妨仔细的对自己和目标有一个评估。衡量一下自己目前的定位,计算一下自己与目标之前的差距。遇到这种离自己比较远的目标时,不妨先放一放,在中间找到一个踏板,比如1-3年可以实现的目标。当自己完成这个目标以后,再去完成这个更大的目标。

开卷是为了有益。当我们不断的追求阅读速度和数量的时候,也不要忘了阅读质量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益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死磕在一本书上,在阅读时,也要注意给每一本书一个阅读的时限。读的过慢,战线拉的很长很容易让我们对一本书产生倦怠,无法坚持。

阅读不是一件难事,实践也不是。让我们觉得困难的是我们畏惧迈过那道坎的心,尝试去做,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