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上海电影节举行,这种活动自然会公布很多新项目,除了像万众瞩目的乌尔善《封神》定档,再到导演下一个大项目《郑和下西洋》六部曲,再到同时放出预告,关于唐朝的《敦煌英雄》,还有刚开拍的《沙海无门》。

《敦煌英雄》唐朝,《沙海无门》宋朝,《郑和下西洋》《天启异闻录》都是明朝。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

这几年清宫戏在国内全面退潮、动画、电影、电视剧,包括游戏等等背景都是以汉人朝代为主。并且观众都在强烈要求美术服化道还原历史为主,你不还原,你以倭代华那是要被骂惨的。

与此同时,现实里的汉服运动、河南卫视等传统节目,再到各种传统文化,反正这个汉人朝代美术服化道等等,反正中国传统文化的还原与复兴才是zz正确的风潮。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2)

清宫戏不但没有几部作品拍的,而且前两年顶级投资,大制作,全明星阵容,美术服化道历史细节很还原,但角色塑造和内容表达有争议的《人生若如初见》《广州十三行》直接暴死了(即使这两部剧并没有正式上线)

同时这个制作,质量和口碑不错的《天下长河》市场成绩也一般,至于把故事背景设定到清朝的古装偶像剧,至少据我观察几乎没有看到了,基本上都是各类汉人朝代,以及“架空的汉人朝代”为主。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3)

这些都证明新生代中国年轻观众并不待见清宫戏的审美,汉人朝代传统文化审美全面崛起。

随着《敦煌英雄》《沙海无门》《大汉双雄》等古装片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风潮终于初步烧到国产电影的领域。要知道,自从之前香港导演的不中不洋古装魔幻烂片搞坏观众胃口后,古装片在华语电影市场消失了好几年,现在终于要回来了。

从反正到正面,从无人拍到泛滥?“清宫戏”是如何崛起的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4)

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好细说,因为众所周知的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话题上面是有点忌讳的。还是从擅长的国产文化发展角度出发吧,其实道理很简单。流行文化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观众精神需求投射的一个影子。

如果你去查资料,不管任何权威资料都会发现一件事,“清宫戏”历史很长,毕竟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热度委肮避不开。但无论早期香港电影圈的邵氏武打片,武侠片,或者李翰祥拍摄的历史片。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5)

“清代”背景的作品,历史人物和角色都以戏说那种反派为主。也就是某皇帝和血滴子等机构滥杀无辜,然后忠良之后和他们相爱相杀的故事,正面反应和严肃表达并不多(胡金铨就常爱用明朝)。

香港唯一正儿八经古装历史片大师只有李翰祥,不说什么风月片,我相信《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这几部著名清朝历史片,你即使没有看过应该也听过。你看过就知道,这些片子表达也不算正面。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6)

至少不像后面那种清宫戏的正面,就是谈恋爱和都是仁义礼智信那种正面。

说起来奇怪的也是,港台地区文化脉络直接继承民国,因为历史原因清宫戏的表达一直不算正面,但是到了80年代末,也开始出现表现很正面的清宫戏,特别是有两部作品,影响可谓非常深远。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7)

一部是香港1991年郑少秋和赵雅芝的《戏说乾隆》,可以说开启清宫戏说剧的风潮。另一部就是台湾的琼瑶剧《还珠格格》,这部剧的影响力又有多大,相信不用多讲了吧。

内地78年才放开,你现在回忆会发现80年代清宫戏有,但是并不泛滥。像最知名的80年代电视剧绝对是86《西游记》《红楼梦》对吧,90年代初也是《三国》再到90年代末的《水浒传》之类的。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8)

内地清宫剧开始泛滥还是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就是内地清宫历史片,先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三大王朝,再到《宰相刘罗锅》,巅峰就是后来的《大宅门》《走向共和》《李卫当官》《天下粮仓》等等。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9)

这个应该是没有受到港台清朝历史片的影响了,它就是内地文化精英自发诞生的作品。可能现在很多年轻网友不知道,三大王朝是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的。

第二个就是受到港台戏说剧影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再到和台湾合作的《秘史系列》等等。

从泛滥成灾到现在不受待见,“清宫戏”为什么开始消失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0)

上面两个方向的清宫戏到2005年后就明显衰落了,像历史剧只有《苍穹之昴》值得一提,然后优秀的清宫历史戏就很少了。

2010年后戏说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甄嬛传》大获得成功,为此开启清朝宫斗戏,偶像剧的风潮又是十年,目前基本可以确定2017年的《延禧攻略》,2018年的《如懿传》成了最后的巅峰。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1)

这几年偶尔有作品像《天下长河》,但上面说过观众不再买账,市场清宫戏也越来越少。

那么问题来了,从前三十年清宫戏寥寥还有表达以批判和反面为主,为何到了后三十年却突然开始泛滥(虽然也有很多优秀作品),港台那边没有研究过不太清楚。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2)

内地嘛,一大票优秀文化精英去创作是主要原因。并且,实话实说改开后当时中外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巨大落差,在意识形态和某些文化认识层面和现在明显不同,观众对于清宫戏的态度也不同。

比如那时观众明显不抗拒清宫戏,似乎因为拍得好还挺喜欢的。否则你解释不了多部在华语电视剧史上属于神话级别的爆款了。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3)

2010年过后就是年轻化,偶像化的戏说化,宏观叙事的表达历史剧就已经没有了。

我认为清宫戏在2017年和2018年过后,也就是《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过后就全面衰落,而这个时期国产古装剧出了一部作品,那就是美术,服化道,铠甲和礼仪全面还原唐朝的《长安十二时辰》。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4)

此后美术服化道还原历史的汉人朝代古装剧开始泛滥,彻底成为市场的主流。三国有《风起陇西》,唐朝有《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唐朝诡事录》等;宋朝有《清平乐》《知否》《梦华录》等。明朝有《山河月明》《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等。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5)

各种汉人朝代背景的古装偶像剧更是泛滥,甚至以前清朝背景很多的武侠剧,现在也都很少了,还是汉人朝代为主,这背后就是当下中国年轻人审美,文化意识的一些问题了,话题禁忌不明说了,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清宫戏”退潮,汉服和传统文化越来越火?古装剧正在创造历史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6)

为何清宫戏消失明显,汉人朝代的流行文化在广泛崛起。不止是古装影视剧了,还有不同题材。像今年暑期档马上要上映的追光的《长安三万里》,宣传又是大唐的豪情万丈,游戏《黑神话悟空》《百面千相》等等。

这个再结合现实汉服运动,河卫卫视舞蹈,各种汉人朝代传统文化越来越火。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7)

这个东西不好明说,但文明和文化的价值观内外一致性是可以讨论的。流行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 ,意味着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开放性,族群的开放性,开始选择这种开放性的流行文化。

它反映的是背后国家发展的一种状态,观众对于中国历史精神追求的一种状态。

很明显,这种状态是各个汉人朝代,“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那种恢弘大气,雍容富贵,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一种从容自信的精神,很显然这种精神和“清宫戏”明显相反。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8)

流行文化发展的‘自我边界’一向只是过渡而存在的,所以一致性的价值观才能无障碍地贯穿整个社会。同时又因为价值观的内外一致,使得处于这种关系下的文化更受认可,也就意味着流行文化打破了之前“人为限定的边界”。

这种开放性必然要求观众规范文化标准,这也一致性适用所谓的意识形态。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19)

这里就很容易就能往下推理“清宫戏”为何不行了,这种社会状态下,极大概率就是一方文化作品,以某种敌对性、对抗性的手段被消除了,使其社会更多的群众接受其大家更认可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审美。

(这个也能从“流量经济”时古装魔幻烂片,流量烂片,到吴京《战狼》主旋律大片和《流浪地球》系列科幻大片出现,迅速取代看出来)。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20)

说人话就是“清宫戏”还是有人拍的,但最爱发声的观众群体不看,并且像《人生若如初见》那类作品被强烈批评,最终从商业反馈实打实影响到了商业项目(毕竟还是市场经济),再影响到了文化意识上面。

所以,无论是逻辑分析还是历史事实,亦或者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来看。我们都能看到新时代中国古装影视剧,倒不能说价值已经完全一致了。

近三年来评价最高的10部古装剧(又有几部古装剧公布)(21)

但2000年代前后十年的文化创作者(也包括观众吧),从年龄上算大概以50后,60后为主;最终败给了2018年后新时代文化创作者,同样包括观众。从年龄上看则是80后和90后,以及更小的中国年轻人了。

(70后这十年在中国流行文化似乎是过渡,各个领域流行文化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