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四川北路街道宝安路160弄恒盛里、山阴路57弄四达里,山阴路49号-67号的房屋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年底前完工,目前正处于最后的“拾遗补缺”阶段。
上述修缮路段位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早期石库门里弄,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存在外部砖墙斑驳,公共设施老化等问题。此次修缮工程涉及屋面翻修、外墙整修、道路翻修、厨卫公共部位改造等项目,通过修缮,将进一步解决房屋残损、屋面漏水等问题,改善房屋居住功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修缮秉持修旧如旧和保护利用兼顾的原则,原汁原味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库门风貌。
修缮工程接近尾声时,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在四达里,记者看到,房屋外立面进行了重新粉刷,部分路面重新铺设了水泥,空中“飞线”做了重新规整。公用厨房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墙面和地面都铺设了瓷砖,水槽和橱柜等设施一应俱全。
一位走进厨房间的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几户人家共用一间十平方的厨房,烧菜经常需要轮流进行,时间长了厨房墙面、天花板油腻腻的,看了心情也不好。厨房改造以后,环境得到改善,大家烧菜再也不用挤在一起,有时也会分享烧制的菜品,邻里关系也比以前和睦了。
旧里小区厨卫合用现象普遍,且人员结构复杂,在修缮工程落地之初,各种邻里纠纷纷至沓来。小区所属的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告诉记者,为化解邻里矛盾,推动工程顺利进行,在区房管局和四川北路街道的指导下,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由房管部门、物业、居委会、工程部、居民代表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修之路并不顺利。”陈荣庆表示,工程队进场前,居委会需要逐一通知居民。而旧里小区往往出租率高,工作人员光联系人户分离的居民就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沟通中工作人员还发现,这部分居民提出的需求比原住居民还高。为了实现“共赢”,临时党支部的成员积极搭建平台,邀请双方到“居民议事厅”坐下来协商,通过一次次沟通,最终让原本互不妥协的居民各退一步,达到愿意接受“求同存异”的局面。
山阴路57弄25号原先的公用厨房间凌乱破损,共同持有的两户人家因使用问题产生矛盾由来已久。大修前期,应居委会之邀,双方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将厨房间一分为二,明确了各自的使用空间。在施工方完成改造后,两户人家又自费进行了优化改造。一桩“历史”矛盾就这样在大修中“化为乌有”。陈荣庆告诉记者,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大修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一次大修,弥足珍贵。
山一居民区还有一条享有“花香弄堂”之称的百年弄堂恒丰里,该弄堂早在去年5月就率先完成了改造。此次四达里等老小区完成改造后,山一居民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将全面提升。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陈荣庆也有了初步设想:
01
在弄堂里增设充电桩,给居民创造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
02
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缓解小区停车难题,例如引导车主将车辆停放至周边停车场,尽可能将弄堂空地留给居民;
03
在街道的支持下,引进花坛、绿植,重新布置苗圃植被,进一步提升花香弄堂氛围。
“借此次大修的契机,我们也会合理筹划布局,继续发扬光大花香弄堂,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陈荣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