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全长约5460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0平方公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自西向东蜿蜒曲折流经青、川、甘、宁、蒙、秦、晋、豫、鲁等9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上游自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自河口镇到河南省桃花峪;下游自桃花峪到黄河入海口。

黄河上游山高坡陡,峡谷多,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多沙少,河水较清,径流均匀。黄河出青铜峡后,地势平坦开阔,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黄河中游穿行于黄土高原,河两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夏秋季多暴雨,洪峰流量大,长年累月对河两岸山体侵蚀和切割严重,导致泥沙俱下,成为世界著名的含沙量高的河流。而下游却自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水流浅,泥沙严重淤积,河床逐年抬升,所以黄河下游长期以来几乎全靠两岸大堤屏障护卫。现在下游河道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3~5米,个别地方甚至高达10多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

黄河下游“地上河”有这么几方面的缺陷,一是汛期防洪压力大,特别是遇到持续的暴雨,洪水漫堤,决口历史上经常发生,给两岸人民造成了无尽的灾难;二是“地上河”由于河道高,遇夏秋季暴雨时两岸洪水无法排入黄河,导致河两岸城市乡村排水不畅,生命财产时常受损;三由于“地上河”高悬地面,致使不能有效的补给地下水,而两岸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水资源消耗量巨大,这也造成地下水产补失衡,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基于这些原因对“地上河”变“地下河”做以下设想:

一、第一阶段在靠近入海口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黄河河道开展调沙疏沙工程活动,增大河道坡降。考虑到黄河的水文特点,此工程可在冬春季节黄河枯水期进行为宜。工程目的是增大河水流速,冲击力,让水流携带更多泥沙入海,久久为功使河道下切,为“地上河”变“地下河”打下基础。

二、第二阶段在较长段河道下切效果明显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黄河故道,在黄河河岸上建造闸口,引黄河水流入黄河故道。这样一可以使闸口以上河道继续下切,二可以减轻黄河汛期防洪压力,三可以增加黄河故道两岸水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

三、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再选择一个黄河故道,在黄河河岸上建造闸口,引黄河水流入黄河故道,进一步下切黄河河道,基本上实现“地上河”变“地下河”的目的。

四、在实施以上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在确保黄河大堤稳固安全的基础上沿河道中线划出若干河段允许工程挖掘泥沙,或就地填埋巩固河堤,或异地转运用于建筑工程,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加河道坡降,加速河道下切,变“地上河”为“地下河”。

五、继续加大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以及诸如加强相关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从而大幅减少下游泥沙来源,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总之,要根本上治理黄河,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水文地质、环境气候、工程财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进行长期的努力,最终变害为利,造福沿黄两岸人民!

简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黄河下游地上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