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期间心理平衡怎么调整(这份心理调节指南请查收)(1)

连日来,为配合管控措施,做好疫情防控,市民都宅在家中,面对疫情,普通市民,还有老人、孩子、孕产妇、隔离管控等不同人群,会出现哪些情绪问题,又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呢?

为此

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咨询单元主任王海娜

为大家提供了

很多专业、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居家期间心理平衡怎么调整(这份心理调节指南请查收)(2)

问:长时间居家,会出现哪些情绪、心理问题?

答:一般情况下,一周以内的居家,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超过十天或到半个月,根据个体的不同心理素质,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室内,会关注疫情的多种信息,并且接收的信息来源太多,甚至出现很多谣言和耸人听闻的信息,这会造成或加重恐慌和压力,会出现紧张、焦虑、心烦、恐惧,情绪起伏变大。居家也使得以往的生活、工作、出行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这也会产生心理压力。

问: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和情绪问题,该如何调整呢?

答:大家要正视这些情绪,尽快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目前,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宅在家,出于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我们应减少外出。暂时的“静下来”,是为了尽快地“动起来”,大家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大家要坚定信念,树立必胜的信心。每个人对未知和不确定的事情,都会有恐惧和害怕,大家要主动通过政府、权威媒体,了解本次疫情相关情况、防控知识等,避免对疫情信息过度关注,减少不科学信息导致的过度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同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适度睡眠,吃好三餐,多喝水,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听音乐、看书、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或者在家办公、学习,做家务等,掌控生活节奏,也有利于保持平和心态。

问:有了负面情绪,如何面对与摆脱呢?

答:负面情绪会给身体、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出现心慌、头痛等躯体不适,及睡眠问题,甚至免疫力下降。因此,要正视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要学习觉察和评估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接纳这些情绪反应。

同时,学习管理情绪很重要,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比如,寻求家人、朋友帮助,多沟通交流,舒缓不良情绪;做做深呼吸、肌肉放松、冥想、运动等释放情绪,缓解焦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疫情,看待生活。

另外,还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熬夜等,尝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心理的状态。比如,在感到被困住时,可以画螺旋,螺旋的连续感,会给你提供方向;如果感到生气,尝试画线,简单的图形会帮助你放松下来;如果感到抓狂,可以尝试撕纸,会让你得到释放;如果感到悲伤,可以尝试画彩虹,或者与家人进行舞动体验,一起感受身体的律动。

问:不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又容易焦虑,他们应该怎么做?

答:疫情期间,有慢性病一定要坚持治疗、服药,稳定身体状态,如果出现获取药物困难,可以寻求线上或社区的帮助,如果必须外出,到医院取药或者就诊,也要做好防护。其次,要调整认知,了解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这样才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减轻躯体化症状,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同时,老人还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睡眠规律,并且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获得支持鼓励,不看过多消息,不听信谣言,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这些均有利于身心健康。

此外,子女是老年人重要的支持力量,子女可以通过电话指导老人用智能设备,让老人融入新兴生活方式,消除“老了,学不会”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信念,安排好生活。

问:不能下楼玩,零食买不到,绘本、动画片失去吸引力,“熊孩子”在家里作闹,家长应该怎么帮孩子呢?

答:首先,家长应保持情绪稳定,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保障儿童内心的安全感。第二,家长宜多陪伴儿童,多读书,讲故事,做亲子游戏,对于焦虑、恐惧等情绪表现的儿童,可以多抚摸、拥抱,陪伴入睡等。第三,让孩子保持正常的作息安排、生活秩序,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居家运动,除了尽量不出门,其他正常进行。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跟孩子商议,规定电子产品的使用限制,避免独自长时间的玩游戏。第四,家长要告知简单、清晰、必要的信息,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紧张的讨论疫情,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对于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疫情、疾病,死亡等,家长要保持温和耐心,不回避,不批评,不忌讳,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理解力,借助游戏、绘本、疫情儿童宣传片等方式给予适宜的回答。

问:青少年居家学习、上课,他们应该怎么安排学习和生活,才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呢?

答:疫情之下,生活难免会有变化。要学习接纳现状,适应改变。学习的主观性在于自己,只要认真学习,不管是网课还是在教室,都能同样学习知识,要从心理上平等地看待。当现状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居家网课的学习生活,实现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

同时,要有计划的学习,按照课表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认真参加网络课程学习。调整好自己的作息,合理有度使用电子产品,尽量保持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

另外,可以通过线上方式与朋友、同学等保持联系,聊聊近况、谈谈心事,彼此表达关心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学习困惑时,积极主动地与好友、老师在线互动,不但促进问题解决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

问:孕产妇应该怎么缓解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呢?

答:孕产妇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时期,在疫情影响下,更易本能的感到紧张,恐慌甚至焦虑,此时应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减少自责等负性想法。孕产妇心情不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此时要回避不良环境,尽量不外出居家休息,学习孕产期相关知识,了解自身生理、心理变化,做适当的家务和运动等,增加生活掌控感,相信官方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提升内心的确定感。并按照医生建议产检,去医院时不必过度紧张,做好自身和家属防护,提前准备好待产用品,确定好特殊时期住院的流程,以减少担忧。

在情绪不好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家人朋友倾诉宣泄,孕产妇的丈夫一定要学会倾听,家里的长辈可以给出建议,指导他们怎么去照顾孩子,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如,科普文章、媒体相关节目、心理热线咨询等获得情感支持,及时排遣不良情绪。

问:被集中隔离的人员,心态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部分人群该怎么处理情绪呢?

答:集中“隔离”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有的人面对一个陌生且不确定的处境,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有的人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产生过度担忧;有的人害怕自己真的被感染,产生恐惧;有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有可能成为感染者,产生焦虑和愤怒。

要去适应自己“被隔离者”新的身份,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是避免不了的,不必把这些转变成伤害自尊的工具。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只有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才能减少紧张情绪。

如果您的心理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可以拨打12320或者12345寻求大庆市心理援助热线专业咨询人员的帮助,也可以拨打疫情期间开设的心理医生专线8881320来进行线上心理疏导。

居家期间心理平衡怎么调整(这份心理调节指南请查收)(3)

责编:贾鑫宇 审核:代宝柱 监制:王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