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电视剧类型但凡能够在时间磨砺下保有光泽,一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它可以来自于主题、语言、造型,亦或是人物。
年代剧中的人物尤其引人注目,但这并不是来自于他们与现代人截然不同的外在形态,而在于艺术家根据非主流的人物塑造原则进行的非凡创造。
非主流与主流相对,就是彰显个性、强调非大众性。非主流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意指其创造的能力,而非它能否存在或正常运转。
年代剧作为一种类型化的电视剧,要想区别于其他电视剧类型、保持活力,就要在遵照主流的叙事策略外,寻找到一套打破常规的、非主流的叙事策略。
具体到人物塑造上来,体现为强化人物表现力度和运用反向原则塑造人物两个方面。
强化人物力度,构造年代感影视剧同一切文艺作品一样,都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离开生动的人物形象,即使情节再曲折离奇,场景再优美雅致,也不可能拍摄出好的作品。
历史向来不是空洞、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对于年代剧来说,如何捕捉特定的时代气息、紧扣真实的时代脉搏,如何使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形成互文关系。这不仅是作品成功的前提,也是创作者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年代剧创作者通过强化人物力度的方式,一方面塑造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另一方面刻画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以构造年代感。
首先塑造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年代剧借鉴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心理性”人物观,这种人物观以福斯特为代表。在他看来,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的“人”,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俗来讲,就是将性格化的人物视作艺术创作的关键,复杂多面的人性才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深层动力。这是一种对浑圆人物的褒奖,扁平人物的贬抑。
《父母爱情》江德华的人物形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与她性格特征所反映的年代感不可分割。江德华是一个朴实能干的农村女人,即使丈夫早逝后,婆婆不断进行言语羞辱和劳动压榨,她仍不离夫家、任劳任怨。
哥哥不愿妹妹经受委屈,将其接进城中一起生活,她一己承担所有家务,并帮助嫂嫂照顾子女,哥嫂原本慌乱的生活顿时清闲不少。
江德华还是一个耿直冲动的人,偶然获悉哥哥因嫂子的身份而无法升职进阶,不顾嫂子已怀有身孕,对其大加指责,言辞格外激烈。
嫂子怒气之下动了胎气,致使深夜早产,险些丢掉性命。江德华朴实而冲动的性格,是特定年代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思想尚未开化,传统的女德思想造就了她的朴实能干;而抵制剥削阶级,以革命为纲的时代思想,又孕育出她冲动、不计后果的性格特征。
鲜明独特的年代感通过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体现出来,使观众有了对“历史在场”的细致触摸。其次刻画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
在年代剧塑造的众多人物中,除了创作者重点刻画的典型人物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类型,他们在庞大的人物关系网中或烘托典型人物、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符合了“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作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强调人物在情节中的功能,从量上增强了人物表现力度,使艺术作品接近于由众多人物所构成的现实世界,给观众一个合情合理的关于人类社会之复杂的影像解说。
年代剧借助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使人物具有了营造年代感的功能。《父母爱情》讲述江德福恋爱结婚情节时,除主要人物外,还加入了丛校长、杨主任、老丁、张司令等其他人物。
他们构成了系统的人物群像。丛校长积极安排校园舞会,帮助单身军官现场相亲;杨主任强势命令资本家小姐安杰参加,以完成“政治任务”;老丁极力劝说江德福爱惜政治生命,放弃与安杰结婚;张司令因与江德福具有相同的爱情经历,主动从旁协助、力求促成良缘。
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构造出特定的年代感——建国初期政治色彩相当浓厚,军人结婚需经过组织严格的审查。
观众通过这种年代感唤起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凝望,完成了对当下的承接和启迪。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会逐渐淡忘故事情节,但创作者极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将鲜活地烙印于他们的脑海中。
运用反向原则,挖掘人物深层本性
“迄今还没有过那样的动物,其外表形象反映了一种动物的特征,其行为却反映了另一种陌生动物的特点;而只有形体和动作统一于自身的动物。
因此一切形体必然决定着自身的本质。熟悉它们的人也按它们的外形判断这些动物,猎手就这样判断马,猎手就这样判断狗。
如果是这样的话(而这确实是永恒的真理)那么就有面相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动物与人类截然不同,人类的表面性格是不可能直接反射内心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出于对外界的防备和自我保护机制,会本能地掩饰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动机,由此形成了复杂多面的人性。
年代剧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电视剧,人物的成长蜕变会因时间而自然、合乎情理,时间的长度赋予了它挖掘人物深层本性的可能。年代剧是通过反向原则来剖析人物,透过表层性格而发掘内心真实情况的。
反向原则包括三个含义:“首先,人物的外在形象同内心品质形成鲜明反差。换言之,人物内在的品质看上去同其外在性格特征背道而驰。
其次,塑造人物时的下意识行为,即有意识地为人物找到独特的外部性格方案,通过对典型性格的剖析,实现内心揭示。最后,人物心理因素同外部动作表达之间的反向性。”
如果结合具体实例,就不难发现以上三点在年代剧人物塑造中的体现了。《父母爱情》里江亚菲就是反向写作的人物典型。从表面性格上看,江亚菲伶牙俐齿、过度自我。基于这个原因,姑姑数次批评“你真少教”。
姊妹们不敢与其深交,甚至连父母都对她心生忌惮。姑姑与姑父并非原配夫妻,姑父在结婚前已育有儿子。但姑姑并不在意,全然付出。
当姑父过世后,却被告知自己百年后无法与姑父合葬。面对姑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江亚菲挺身而出,与姑姑的继子们在饭桌上拼酒。席间泪流不止,第一次放低姿态,恳请他们允许姑姑与姑父合葬。
尽管江亚菲在性格上存在诸多缺陷,但就本质而言,她必定是一个慈善纯良的人。可见创作者并没有在剧中只注重塑造人物的表面性格,而忽视人物的内在本质。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只关注人物表层性格是不够的,更需把握人物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形成人物弧光,展现人物的成长蜕变。运用反向原则塑造人物,无疑是年代剧独特的叙事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