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青岛人见面聊天,有个永远不会绕过的话题:

“你高中哪来的?”

短短12个字节的一句话,背后却可以隐含着好几G的信息,足以让谈话场面风起云涌。

“昂,你也是x中的,认不认识xx?xxx?”

“哎,你哪一届的,你们班主任是不是叫xxx?”

“咱俩之前应该见过,我那时候经常去内学校打篮球。”

六度空间理论说,和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只需要6个人。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

在青岛,应该用不了那么多。

青岛一共150多所高中(包含职高和城乡学校),这些学校里有的惺惺相惜,有的互相瞧不上,关系复杂而微妙。

聊高中,是青岛人建立关系的最快方式。

看似是一种拉近乎,其实是一个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人脉关系的互相打探。

这其中的很多梗,只有本地人才能懂。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2)

在青岛初中尖子生眼里,高中分为2中、58中和其他学校。

能上2中和58的,不会选择其他学校。

哪怕选这两所学校的普通班也不选其他学校的实验班。

能上2中的,不会选择58。

一群中考完学生的家长碰面,聊到“孩子考哪了”的话题:

58中家长:“唉,这次孩子没发挥好,去58了”

在其他家长一片虚情假意的羡慕嫉妒恨中,58中家长暗爽得不行。

2中家长一本正经:“没关系,别气馁,上哪都一样”

58中家长:“….“

如果说家长之间的pk是刀光剑影的交锋,

这两所学校的学霸见面就是一场非战斗人员请撤离的战争。

58中学生:“一模数学怎么呢么难,俺级部第一才考了130”

2中学生:“就是,俺班才两个满分的。

”58中学生:“…”

两所学校建校多少年,就较劲了多少年。

2中一直以来提倡素质教育,而58中则以校规严著称。

58中的同学甚至自嘲,李村监狱迁走后,58就是李村的第一监狱。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3)

(58中公交站边学习边等车的学生)

自嘲归自嘲,面对2中引以为傲的“素质教育”,58的师生相当不屑一顾。

“白整些五花六花的,到时候还不是拿成绩说话。”

事实也证明,在高考成绩面前,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宽容度并不是很高。

虽然有时成绩会不太好看,但2中学生的优越感依然很强,即使在毕业多年后。

岛城民间传说,青岛学历生态链的顶端不是任何985、211和海外名校,而是2中。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4)

(青岛2中)

2中校友群里,你可以轻易找到需要的社会资源。

但是2中同学聚会却是最难聚的,因为:

同学一半都在国外。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5)

以成绩来划分,市区高中格局大致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

2中和58中为首,9中和1中紧随其后

◆第二梯队

17中、19中、15中、39中平分秋色

◆第三梯队

16中、3中、66中、2中分校以及其他

与远在崂山李沧的2中58中的明争暗斗相比,市区其他高中则一片祥和,岁月静好。

同一个梯队的学生谁也不羡慕谁,谁也没看不上谁。

学校各有千秋,“离家近”就成为考高中时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6)

(青岛1中)

在西镇长大的把1中当做首选。

在四方生活的就觉得17中就很好了。

在沧口住的总感觉谁能有3中好。

台东的孩子对15和19有特别的感情。

他们对那些考上2中、58中的学霸们:

“他强任他强,清风佛山岗”。

不过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某些高中里的某些班。

交运班、海尔班、福彩班….在这些企业出资的班级里,年年隐藏着不少大神。

“你2中的可以对我们学校很不屑,但是必须给实验班一个面子。”

还有一种三大梯队外的特殊情况是艺术特长学校。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7)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早就没有学艺术就是“不务正业,学习不好才去学”的偏见 ,毕竟一流艺术学校的文化课录取线比一本线还高不少。

如果你认识青岛学美术的朋友,TA的母校不是6中就是17中,其中6中以专业扎实闻名,老校区周边随处可见的涂鸦承载着不少人的青春记忆。而17美术生成绩普遍更高,近两年输送了一大批艺术名校生。

音乐、表演、舞蹈等专业则以1中和39比较强,所以学生颜值普遍,你懂得。

听说不少人高中时代的男神女神,都集中在这两所学校呢。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8)

数据显示,青岛每年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

也就是说差不多有一半的初中生,都踏进了职业高中的大门。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9)

(青岛十四中,又名交通职业学校)

社会上对职高印象普便是:男生打架斗殴抽烟混社会,女生化妆染头发上网吧搞对象,乌烟瘴气。

曾经有一份普高的春节放假通知里,有句话是:不要跟职高的同学有来往。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0)

以前家长们提起孩子在职高,多多少少有些自卑。

但改革春风吹进门,时代不同了,蓝领人才越来越吃香,很多职高的孩子同样发展地风生水起。

热门的职高专业,尤其是涉外方向,学生都是抢着进的。

小a和小c是一对好闺蜜,中考小a学习不错去了普高,小c去了旅游学校。小c被母亲唠叨了好几年:你看看人家小a,就不能跟人家学学,真叫你愁死了!”普高的小a寒窗苦读上了大学,本科4年研究生2年,毕业后成为了办公室白领,经常加班,每月4000块钱。而小c高中毕业后成为了导游,几年来跑了十几个国家,工作之便又干起了代购,现在收入不太稳定,每个月8000到2万。现在天天被母亲叨叨的是小a:你说你上呢么多学有什么用?

青岛很多职高对口分配,公交集团的大都毕业于十四中,幼师很多毕业于三十五。

很多会计是华夏毕业的,厨师不是三十中就是酒管,护士们大多毕业于卫校。

职高生们在城市的各个岗位担当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无关乎高低,只是个人发展道路的不同。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1)

(青岛市卫生学校)

他们不是高中鄙视链的底端,只不过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的也只不过是一时考试发挥失常。

没必要妖魔化职高学生和职高教育,人生的路很长,是金子哪里都能发光。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2)

有一种鄙视直接跟金钱有关。

如果说高考是座独木桥,千军万马在桥上挤破头。

有一部分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直接选择了坐船。

贵族学校是感官形容,这类学校更准确的说法是国际学校。

从最早的白珊学校开始,到现在被大家熟知的墨尔文等等,青岛的这类学校已经有20多所(有些前身是重点中学的国际班)。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3)

(青岛墨尔文中学)

这些学校大多位置偏僻,在一扇扇隐蔽而低调的校门背后,是豪华堪比别墅的校园。

动辄几万以上的学费是这些学校的基本门槛,青岛最贵的国际学校学费18万/年,是普通公立学校的百倍。而这个价格,跟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比,已经算性价比高的了。

高昂的学费带来的是双语授课、豪华宿舍、五花八门的课程、学木工学编程学服装设计学打橄榄球、圣诞节放假、一年两次国外游学....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4)

学生们普遍家庭背景强大,可能耳熟能详的xx连锁企业就是你同桌家开的。

“xx集团的公子”、“xx家的千金”在这里不算少见…更牛的人甚至对家庭背景讳莫如深。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5)

装逼是不可能装逼的。因为大家家境都好,攀比显得像暴发户。

学生对其他学校的事基本不关心,高考与他们无关,他们关心的是雅思和SAT的成绩和国外大学每年的政策。

其他学校喜报:今年一本达线率超过xx%

国际学校喜报:多名毕业生喜提牛津offer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6)

校园偶像剧的俗套剧情,每天真实地在这里发生。

曾有好事记者在某国际学校门口采访,想知道3万/年的食宿标准吃的有多好,学生一脸天真地回答:

“我不太清楚啊,我不在食堂吃饭,每天中午家里保姆做好,司机送来。”

青岛中学生源(青岛高中的鄙视链)(17)

说不清的青岛高中,理不清的爱恨情仇。

高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三点一线的日复一日

是这辈子知识量的巅峰

是多少人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是以为逃离了地狱,没想到离开了天堂

是多年后发现,聚会聚的最勤的,关系最好的还是高中那帮同学

从前几年开始,市区的很多高中校区都开始了外迁计划:

9中(青岛外语学校)、6中(青岛美术学校)迁到了黄岛,15中(青岛实验高中)和39中迁到了城阳,19中迁到了即墨。

最终,一代又一代人的的记忆消逝在了时间里,

这些承载了无数人青春的学校们,

又开始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