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有两个儿子,老大上初一,小儿子刚上小学。
几年前,谢冰从西城区搬到昌平区回龙观居住,房子宽敞了,可孩子上学让她发了愁,“哪舍得让孩子从西城区转学到昌平区呀,我家小区周边,也没什么名校。”谢冰说。
孩子的奔波,谢冰挺心疼,可为了孩子在优质学区上学,她只好咬牙坚持着。
今年,谢冰不再纠结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开学了,九年一贯制,就在家门口。谢冰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选择就近入学。“以前每到五六月,小区中适龄儿童的家长就张罗着搬家,为了孩子上学,大家都往城里搬。”谢冰说,“现在,选择就近入学的邻居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回龙观。一幅京郊教育新地图,正在悄然铺陈,“家门口有了优质学位”,只是刚刚开始。
名校送至家门口
都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但这古刹附近,一度是教育“洼地”。
不过,在京郊教育新地图上,这片“洼地”正在“升高”。今年6月10日,门头沟区政府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正式签约,确认在潭柘寺镇共同筹建潭柘寺学校,可提供3870个优质学位。上个月底,潭柘寺学校还在网上发布“英雄帖”,面向全国诚聘优秀应届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
这所新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76亩,其中学前部包括3所幼儿园,小学部包括两所小学,中学部为1所完全中学。学校设计规模为105个教学班。按照门头沟区教委的计划,学校规划建设将体现清华元素,清华附中将派出包括执行校长在内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组织学校管理和教学。新学校预计于2021年9月正式开学。
清华附中,只是进驻门头沟区的名校之一。最近几年,门头沟区的学生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名校“分校”、“实验校”越来越多——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实验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等相继开学。同时,八中京西教育集团建立,实现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区与八中永定实验学校、八中斋堂中学、八中京西附属小学的文化和管理融合。
“引入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模式,在京郊各区已渐成规模。
例如,延庆区开展了名校办分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永宁学校与人大附中、康庄中学与北京171中学、延庆十一学校与育英学校、延庆第二小学与史家小学等相继牵手;在大兴区,北京八中、清华附中、海淀实验小学等陆续“落户”……
市教委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基础教育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学校1400多所,达到全市学校的70%以上。全市有各类教育集团199个,学区131个,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学校纳入学区制管理。
名校进郊区的速度不会减缓。一些未来规划,已经确定。例如,密云区宣布,到2022年,该区将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小学两所、初中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在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地块)新建北京第二实验学校等,将依据行政区划、学段结构、优质资源分布等因素,初步构建纵向覆盖学段,横向遍布城乡的教育集团、学区、城乡教育共同体。
“云课堂”破“围墙”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学校改变教学方式。
“云课堂”上线,全市中小学教师都要面对两个“不等式”:一节课的时间缩短了至少5分钟,该讲的知识点一个不能少;一学期到校学习的时间已减少两个多月,该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一项不能砍。如何把“不等式”换算成“等式”,是老师们共同的课题。
其实,“不等式”还有一个——有郊区学生家长抱怨:“优质校老师自己录直播课,名校的学生动辄有百节课程资源上线。可郊区学校哪儿有这些资源啊。不公平!”
这道“不等式”,市、区、校三级同解,并最终给出了“打破围墙,共享资源”的答案。
市级、区级和校级三级课程资源定时更新,名师资源不再是名校独享,而是全市共享。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等区教委还进行课前“普查”,为农村和特殊学生配发平板电脑……据市教委统计,疫情期间,“云课堂”没有落下任何一名学生。全市在线教学覆盖率、到达率实现双100%,截至7月10日春季学期结束,市级课程累计点播11.5亿人次。
京郊学生不仅能共享优质课程,还能共享“名师家教”。西城区为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本市6区8所学校的7969名师生提供“西城区线上学习平台”使用权限,共享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市教委为全市16个区(及燕山)的618所中学、14万余初高三学生配齐“线上家教”,24小时答疑。在线辅导平台上,每个问题都有解答,平均每个问题在7.5分钟内就能解决。
郊区校的老师们一边勤修“主播”技能,一边寻找着与孩子和家长的线下交流机会,家校一起,用温情、合作不断完善着“云课堂”。
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付家台中心小学五年级老师安迪正计划完成一次“童年环游旅行”——进山家访。付家台中心小学是门头沟区的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平日老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因为疫情,安迪已经很久没有面对面地见过孩子们了。
“我们班的孩子都住在山区,最远的一户,距离学校有大约30公里的山路。”安迪说。家访那天,远远地看到孩子们戴着口罩,踮着脚尖在村口张望,安迪的眼圈瞬时红了。
别的小朋友都开心地和安迪交流,有一个小男孩在树荫下,一言不发,一会儿单脚站,一会儿用右脚磨蹭地面。安迪过去一问,孩子没说话,家长则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儿子——“孩子没耐心”“也不是笨,就是不努力”……
安迪注意到,小男孩会不时委屈地看看妈妈,还小心翼翼地瞟她两眼。小男孩后来告诉安迪,他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妈妈交流。“其实,孩子看妈妈那几眼,就是交流的信号,家长如果能捕捉到,就可以缓和亲子关系。”安迪说。
家访,使家校双方联系得更加紧密,同频共振,呵护着“云课堂”。比如怀柔二中根据第一天线上学习效果,调整学科教学;有家长担心视频类学习资料影响学生视力,且难以控制学生使用手机时长,延庆区第一小学及时调整,低年级基本不推送线上资料,中高年级严格控制线上学习时间……
未来,“云课堂”还将变得更加“智慧”。最近,一次教育论坛上,一位教育部门的专家介绍,有线上培训机构发布数据,称已经积累了1500万个学生学习数据,对某个中学的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实现“解答穷尽”。这确实“胜过”任何一位特级教师的经验。“未来,我们希望找到更好的结合点,用科技助力,使全市的学生和老师既能享受到均衡的优质资源,也能按需获得个性化的培养。”
“乡味”课堂香味浓
“天鹅来了!”
10月31日,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程红睿压低了嗓门儿,给老师发送微信语音,报告喜讯。
眼前,清水河水面上,一群白天鹅昂首引颈,优雅地“巡视”着。这一刻,程红睿和同学们已经盼了1个月。
清水河是密云水库的上游河流,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最近几年,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启动,清水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学生们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理解大多还只停留在“看起来美观、整洁”上。2017年,细心的同学在清水河中发现了天鹅、野鸭。学校意识到机会来了,就此开起了“天鹅课”,还成立了“护水小队”,引导学生探寻天鹅落脚清水河的秘密。
“嘘,轻一点!天鹅怕吵,也怕红色,观测要注意小点声。”今年六年级的陈婉莹同学带队负责测量清水河水质,她说:“今年的天鹅比往年多,最多的时候有28只。但是天鹅待得时间比去年短一点。我和同学们要利用水质分析仪,采集河水水质数据,然后比对国家标准,为河水保护制定更科学的‘保健方案’,我们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去附近的村里宣传,呼吁大家都加入护水行列。”
在密云区,还有不少学校围绕着家乡的“水”做文章,将“水库精神”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比如密云水库中学开设《密云水库与可持续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展《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调查》课题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水库发展、宣传环保理念,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和对家乡的热爱。溪翁庄镇中心小学开设“爱水、护水、研究水”等一系列校本实践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实验、设计、创造,在实践中了解水,认识水,体验水。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则利用地域资源,打造山谷课程,建起了校园食用菌、草莓种植园和小兔养殖园。
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说,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水源——密云水库所在地,有着特殊的生态涵养地位和更重大的保水、护水责任。将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建成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教育引导青少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广植“梧桐”留住“凤凰”
不仅名校进驻,名师也送课上门。
去年开始,门头沟区所有山区小学陆续迎来了名师。语文特级教师宋淑英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期她已经去过8次王平中学了。
王平中学是山区农村寄宿制初中,最初的计划,宋淑英“送课”一年,带三名徒弟。不过山外的名师来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特别高兴,“徒弟”很快扩容成了全教研组老师,授课范围扩大到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的全体学生。
初来学校,宋淑英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老师们最希望提高“作文写作”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宋淑英就围绕这两个需求开展工作。听课、改作业、分析课……宋淑英陪着老师们一起磨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次,初二年级老师布置作文题“从来没有这样——”。放学后,宋淑英在台灯下仔细阅读了每一个孩子的文章,希望读懂山区少年们的世界。课堂上,她启发孩子们:“有些同学写‘从来没有这样自豪过’。但是大家只写了自豪的原因,老师也想看到你自豪的状态,这就是细节描写。”
一位名师,可以改变一所学校。在王平中学,宋淑英发现,学校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会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核。她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考试会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阅读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认为阅读是负担。宋淑英最近正在准备整本书阅读课。她说,山区学校的孩子们还不能做到名著人手一本,我计划帮助他们借一部分书,然后再开始讲课。我希望让学生们和老师们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门头沟区还为孩子们请来了外教。2016年之前,门头沟区只有极少数的几所学校聘请了外教。“山区校的孩子就更见不到外教了,偶尔有外教去,也大多是上一节示范课就走。”门头沟区有关负责人说,山区孩子也有权利享受更好的语言教育。2016年开始,该区参照“北京市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推进外教引入工作。目前,门头沟区每一所学校,包括山区校都有外教。“我们希望更多好教师可以走进山区。”门头沟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最近,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签约,未来双方将推动干部教师互换,打通各学段的一体化教研,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并开展“中高考”专题教研等。“期待海淀能为大兴输送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说。
除了名师送课,市区两级近几年还广植“梧桐”,为郊区校引来、留住“金凤凰”。
2017年11月底,市教委宣布,本市12个区的771所学校、33658名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发放到位,每月补助最高可达4000元。市教委希望此举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到乡村任教,保障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2018年起,“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差异”“建立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的合理流动机制”等纳入区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价。
今年11月,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明确,2021年本市将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部分特级校长将精准支援郊区校、农村校或新建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
逐渐展开的京郊教育新地图上,不仅有不断增加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点变化。
“现在,几乎每名学生在校外遇到外国人,都可以自信地交流,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可以用英语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门头沟区潭柘寺中心小学校长王健很是自豪,在他心中,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就是最美的图画。
观点
教育的未来在当下
嫦娥五号任务成功,现在的航天工作者在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就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未来我们的国家会建成什么样子?“建设者”此时也正坐在教室里。现在,我们给孩子固化下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决定着2035年的远景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孩子们能否坚守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教育的未来,其实就在当下。
在坚持强化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未来教育的发展一定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类型教育,最终能不能同频共振,形成服务于孩子成长的合力,可能是我们要回答好的问题。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实现教育的融合发展;要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格局,全方位思考,迎接挑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
(原标题:京郊展开教育新地图)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刘冕 蔡代征 通讯员 丁柏明/摄 焦剑/制图
流程编辑:u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