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敬父母是家训的基础(养孝道始于回应父母的呼)(1)

《弟子规》开篇说的是人伦大道的父慈子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慈,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还是慈。而勿缓、勿懒、敬听、顺承则告诉子女怎么做才是孝,如何长养自己的孝敬存心。

父慈子孝了,如家就和气了、和谐了,否则就会有违天和,失却和谐。父慈子孝不是交易而是天理,现在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一些文章,父母年轻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缺失对孩子的教养,老了散失劳动力了回来投靠孩子,往往被孩子拒之门外。看到这类文章,我往往心里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孩子拒绝孝养父母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你没有养我的小,我就不必养你的老。这里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交易心理,就像你不给我钱我凭什么给你东西一样。父母做人做事有违天和、违背天理,怎么就成了子女也一定要违背天理的理由?父子有亲、父慈子孝不是道理而是天理!

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一句话震耳发聩直达天理,直指德行的根本,我们“养子使作善”,应该从引导孩子如何尽孝,如何落实孝道开始。

我们从哪里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教孩子、养孝道一定要从和父母打交道开始。养孝道首先要教孩子对待父母长辈的正确态度,让孩子能知恩、感恩、会报恩,做到父子有亲,孝道就立起来了。我曾和孩子们在班级上聊到父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特别的感触,和聊普通不相干的人一样,反而是聊到明星八卦一个个兴意盎然。《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孩子们无德无礼而不自知,这就是问题。

孝敬父母是家训的基础(养孝道始于回应父母的呼)(2)

爱亲敬亲

不爱其亲,不敬其亲,根还在不知恩和不报恩上。知恩才懂得报恩,习劳才会知恩,养孝道要先从培养孩子习劳的态度和习惯入手。孩子不是从小就懒惰的,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家长对教育不敏感,没有养成孩子从小习劳的好习惯,造成了孩子的不知恩和不感恩。

孝敬父母是家训的基础(养孝道始于回应父母的呼)(3)

下面的情形生活中是不是很多?当父母在家做家务的时候,孩子也会找个抹布什么的,在你后面屁颠屁颠的这摸摸、那擦擦。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往往会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推”,家长会说:哎呀,你搞什么!走开,不要在这里捣乱。第二种是“拉”,宝宝真乖,会帮妈妈了,过来妈妈教你怎么擦桌子。推的结果一定是孩子慢慢对你敬而远之,教育机会你没有抓住,等到他习惯不帮你做家务了,你再来生气就晚了。

拉的结果就决然不同了,一来肯定孩子的孝心,二来又教会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一个懒惰不爱劳动的孩子,他怎么能体会到做事的艰辛,他怎么能体认到母亲怀胎的辛劳和养育的不易,他体认不到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父母在负重前行,他会错误的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生下来就有的。这样他没有感恩的概念,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该去感谁的恩。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孝为百善之首,做人做事,行善养德你得先从践行孝道开始;第二是孝心开了,百善就自然来了。反过来孝心立不起来,你一善都不会有,有的都是伪善。下面学习“弟子规”是如何教我们和父母打交道、立孝道的。

父子有亲,这个亲绝不是随便,没有规矩。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熟得不能最熟,应有的恭敬之心慢慢就放下了。人越熟悉越不能随便,越要礼敬,礼不可失;纵使再亲近的人礼貌、规矩也要时时提起来。

“父母呼、应勿缓”。“勿缓”是回应父母的一种态度,是对父母恭敬、爱敬存心的行为体现,是行孝道、养孝心。现在好多孩子,父母老师叫他一般都爱理不理,叫烦了还瞪着眼来一句“干啥”,孩子这是长傲慢心了。觉得父母的呼叫不那么重要,可应可不应,傲慢心一起来,德性和学业就起不来了。林则徐在“十无益”中警示我们“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所以“傲不可长”。

“父母呼、应勿缓”字面解释就是父母叫你,你马上就得答应,否则你就是不孝、不敬。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是报不完的,父母与你既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也有道义上的教养之恩。听到父母的呼喊,理应心生恭敬欢喜之心,愉悦应答。有此存心,才会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才能处处“诚于中,形于外”,恭敬之心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一个内心真正恭敬的人,他会对一切人、事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但父母呼应勿缓,一切老人、长辈的呼,我们都得应勿缓。其次这个“呼”不能停留在言语上,还有无言的呼唤、心灵的呼声更得应勿缓。父母心里有所需求的,父母的心愿我们要细细的观察揣摩,不待他们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回应,这是更高层次的“应勿缓”,也就是《孝经》说的“养父母之志”。就像文王的大伯泰伯,觉察到其父太王有把王位传给文王之意,就约其二弟仲雍进山采药,从此隐居深山,让其父太王顺利把王位传给三弟王季,由王季传给文王,泰伯体察、回应其父的呼,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父母命,行勿懒”。这是说父母对我们交代的事,我们得马上去做,不能无故拖拖拉拉。这句话根本就是教我们做人做事不可失信,要言而有信,尤其是对父母。反观我们长这么大,“父母命,行动懒”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不多?我们所承诺而兑现不了的事,最多的恰恰是对父母和最亲近人的承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父母不守信却可以找到很多借口,这也是泛用和误用了“父子有亲”。

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点事情,连喊他吃一顿饭,他都会以种种借口千推万托,这实在是不孝。有一年五月份母亲节的时候,广州日报就派出很多记者,对一些母亲和她们儿女进行了采访。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以后给父母买洋房、买汽车,让他们安享晚年。然后记者又问这些母亲,你希望儿女如何来孝顺你时。这些母亲根本没有人说,“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倒是很多母亲说,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了,这个周末母亲节能一起吃顿饭。你想想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要不要去体恤?要不要行动在当下?该不该“行勿懒”、“应勿缓”?这些生活小事,往往看出我们存心,有没有真实的孝心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们不等“父母命”,都能够主动去做。“孟宗哭竹”的故事说的是,孟宗少年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根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看他这份孝心,精诚所至,感天动地。(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