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古有黄粱一梦,今有红楼一梦。旷世奇书红楼梦就是由一个个如梦如幻的故事组成的璀璨无比的瑰宝,而镶嵌在书里熠熠生辉的就是那一场场梦境。据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共有梦二十个,从第一回的甄士隐开始做梦,一直到八十回结束,而第四十八回中有这样一则批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做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红楼梦作者用神来之笔,于深夜、于清晨、于卧榻、于闺阁,携一众痴男怨女,将几多儿女情长都化为或长或短、或繁或简、或详或略的梦,这些梦将七情之喜、日间夜里的喜、怒、思、恐、忧、惊、悲演化为文本中一个个启引、伏线、情节、气氛的梦,这些梦忽远忽近、次第而来、悠忽而去,把无比真实的现实世界打扮的绚丽多彩。最早的清代红学家,护花主人王希廉就指出: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如西湘之草桥惊梦,水浒之英雄恶梦,……各有不同,各有妙处。红搂梦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座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锢:又有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作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妒妇,王凤姐梦人强夺锦匹,宝玉梦至阴司,袭人梦见宝玉,秦氏、元妃等托梦,宝玉想梦无梦等事,穿插其中,与别部小说传奇说梦不同。文人心思,不可思议。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便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作者用甄士隐的一个梦,不但巧妙地推出书里最重要的信物-通灵宝玉,而且隐约交代了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三个隐形人。甄士隐寥寥数语便已入梦,他亲耳听闻一僧一道对红楼众女子的命运设定和木石前盟的根由,梦幻仙境与红尘世间的天梯之外有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的引言,从而开启了通篇的悲欢离合,这个就是甄士隐的“通灵之梦”。
如果说甄士隐的“通灵之梦”掀起这个人世间悲剧的一角,那么太虚幻境之游就是红楼梦的核心大梦,拉开了帐幕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红楼女儿悲剧的通透幻影。第五回贾宝玉的幻境之梦,是在警幻仙姑如影随形的陪伴下和娓娓道来的絮语中缓缓展开。荣国府一干人等到宁府赏梅花,那个时候的人有饮食后午休的习惯,疲倦感来临的宝玉被秦可卿引到她的其实是婆婆同昌公主的卧室内休息,刚刚闭上眼便悠悠荡荡到了一个“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的去处,这便是红楼梦最是光怪陆离的仙境。在这里贾宝玉遇到了踏歌而来的警幻仙姑,游览了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饮了仙酒,观赏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这十二支喻示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结局。梦幻旖旎之美的背后是贾宝玉这个“聪俊灵秀”、不同凡俗的“情痴情种”对大观园中众儿女悲剧的懵懂和无知,他不知道宿命的悲剧已经来到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的身边,贾府由盛而衰、“盛筵必散”的无可挽回的败亡命运将一个个夺去她们的性命。他对所有纯洁、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将随着无法抵抗的悲剧付之东流。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讲了凤姐的一个梦:
“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脂批云;“反说可笑,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则思返(反)落套,非红楼之梦矣。”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被称为“长眠”,而一般人的睡眠状态则似是而非的成为近距离感受死亡的例证。第五回里,贾宝玉和可卿携手出去游玩,忽至一个所在,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随后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贾宝玉在梦中之梦里醒来,惊出一身冷汗。而红楼梦其他众多男女主人公就是在无常命运的安排下走完了自己的悲苦一生。就拿秦可卿的死亡托梦做例子进行分析,原文如下:
不知不觉已交 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甲戌侧批: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事?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甲戌侧批:称得起。]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蒙双行夹批:幻情文字中忽入此等警句,提醒多少热心人。]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甲戌侧批:伏得妙!]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甲戌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如果说在秦可卿的托梦里作者只重点描写了王熙凤这个受众的梦境语言,那么贾元春的死亡更体现在判词里。这一判词则直接暗示了元春的死亡,而元春的死亡对贾府来说,也意味着“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抄家结局。这一次梦境,前八十回原文没有明说,但在元春的曲词“恨无常”里提到了。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不但红楼梦里大人物的死亡用梦境衬托,小人物的死亡也是如此。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到: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红楼梦里的众多梦境颇让人玩味,有甄士隐的通灵梦,王熙凤的离别梦,贾宝玉的情爱梦,贾瑞的白日梦,林黛玉的思亲梦,薛宝钗的选秀梦,史湘云的醉卧梦,还有林小红姻缘梦。梦是多种多样的,而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奇、之妙,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一绝。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现象,是潜意识在睡眠状态之下不自觉的表象化活动,是人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淀的曲折反映。红楼梦里的梦具体说来有三种梦:第一种是反映主人公内心渴望的梦,这种梦是带着强烈情感需求,是潜藏的意念在睡眠状态中的再显现。以林小红的姻缘梦为例,第二十四、二十五回主要写了丫头小红的梦。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丫鬟小红表面上是贾宝玉的丫鬟,其实真实身份是贾府千金,贾珠的五女儿,她为自己不屈的命运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努力,那天白天听过贾芸的名字,心有所动,到了晚上“心神恍惚,情思缠绵,忽朦胧睡去,遇见贾芸要拉他,却回身一跑,被门槛绊了一跤,唬醒过来,方知是梦”。脂砚斋批云:“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的新奇。不见后文,不知是梦。”第二种是预示主人公突发命运和最终结局的梦,比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时候,太虚幻境的对联及十二判词和曲,预示了红楼儿女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贾宝玉梦中看到金钏对着他哭诉预示着金钏命绝的悲哀。还有第三种梦境是表达普适性的大众思想的梦,或者是反映作者的主体意志。在通行本红楼梦开篇,作者即明确宣称: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还有的梦表现了芸芸众生心灵深处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感慨。比如“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般的旦夕祸福之外,红楼梦描写了很多至关重要的生死之梦,这些梦虽然夹杂天人感应,祸福因果甚至于神魔鬼怪的内容,但大多还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属于一个个具体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的真实的梦。有的看起来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到头来反映的还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