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包头市晋剧总团
一九五九年,包头市晋剧总团成立这个时期可说是包头市晋剧团的鼎盛时期。
总团成立时,领导班子由乌力嘎、邢上进、张喜贵,王玉山等组成,晋剧一、二团隶属总团,为基层演出单位。一团团长王玉山,书记郭树德,副团长周陈贵,丁耀辰,武仙梅;二团团长郭秀云,书记李枝元,副团长邓有山,孔月卿等,其后不久,又成立了三团(固阳晋剧团),团长由冯金泉、贾桂香担任,在此前后,扎尔嘎拉图、陈予漠、习喜仲、范恩广、刘宇环等同志,均在一、二团担任过领导职务,
这个时期,晋剧总团人数近二百人(包括划归晋剧总团的西北剧场和派出部分人的文化农场),是解放后最庞大的时期。而且由于总团的建立,下属三个剧团有分有合,互相帮助又互相竞赛,一时出现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也涌现出一批表现较好的同志。其中,一团的曹玉香,一九五九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十月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大典观礼活动。一九六〇年六月做为全国文教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总团成立后,重点做了恢复北路梆子的工作。王玉山先生根据“百花齐放”的方针,建议把一团由中路梆子改唱北路梆子。北路梆子,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的摧残,濒临绝境。王玉山先生的这一建议得到市政府的支持,遂将一团改为北路梆子剧团,成为全国仅有的三个北路梆子团体的一个,它上演的剧目除北路梆子传统戏外,还排演了《孙安动本》、《转心壶》、《团圆之后》等。二团增加上演的剧目更多,计有古装戏《大破天门阵》、《周仁回府》、《十二寡妇征西》、《盘夫索夫》等,以及现代戏《红色种子》、《红松林》、《红军女儿》、《一家人》、《风雪途中》等.
随着剧目的增加,演出场次和经济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当时一天最高营业收入曾达到三四千元(一团在太原五一广场演出),在山西晋北农村演出,一般收入也在每天一至两千元之间。这样,除保证演职员的工资福利外,还投资修建了一、二团两个办公院落。
总团成立后,一九六二年包头市文化局还在总团为王玉山先生举办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纪念活动。由王玉山先生演出了《红娘》、《王婆骂鸡》等折子戏,由王巧云、王巧兰演出了《富贵图·挂画》、《百花点将》等片段及王玉山弟子演出的部分节目,并举行拜师大会,王玉山先生又收了一批弟子,
一九六二年秋,包头市戏曲学校晋剧班学员四十余名,经两年专业学习后,转入随团学习阶段,分别分配到市晋剧一、二、三团,又为包头市晋剧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
一九六二年底,晋剧总团撤消。一、二、三团仍属独立演出单位。
一九六四年,晋剧二团经伊盟鄂尔多斯高原入陕北,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演出,受到延安地区军民的热情欢迎,并在那里参观了革命陈列馆及中央首长故居,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乔鹿、刘铁生同志调入一、二团担任业务团长职务这两个团在剧目选择、更新上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排演了大量现代题材的剧目。如一团与河南省安阳豫剧三团交流学习了《海防线上》、《结婚之前》、向太原晋剧团学习了《阳春姐妹》,向太原豫剧团学习了《翠云岭》等戏。二团排演了《社长的女儿》、《东风解冻》、《阮文追》等戏。一九六五年,传统剧目全部停演,剧团一度处于困难状况,特别是二
团一度演职员只发十五元生活费,在此情况下,全体演职员坚持打翻身仗,移植《焦裕录》各机关单位包场,《东风解冻》从莎县演到呼市,连演四十余天,终于度过了困难时期。
在此期间,一、二团还自己创作、上演了大型现代戏《草原小姐妹》(编剧张建勋、包放、李少白)、《钢城红旗手》(编剧项在瑜)、《钢铁尖兵》(编剧陈怀智、郭长岐)等戏。其中后两个戏同时由一二团排练参加了一九六五年内蒙全区专业文艺会演,获得好评,大会未评奖,作者受到乌兰夫同志接见。
五 十年浩劫与劫后复生-
一九六六年六月,正在呼市排演《牧野风雷》(编剧:刘铁生、晓朱、周道宁)准备参加华北会演的晋剧一团和在萨县演出的晋剧二团被急令调回,其后不久大批干部,著名老艺人和有成就的青年演员等被罗织罪名,陷入“牛棚”。从此至一九七〇年初,晋剧团一直处于动荡,混乱状态之中,除部分时间移植排演了“革命样板戏”之外,再没演过其它剧目。一九七〇年九月,当时的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和包头市革命委员会以“地方戏不适合普及革命样板戏"为由,将这两个剧团全部撤消,代之组建成立以“红卫兵剧团”为骨干的包头市京剧团。此时,王玉山先生已于一九六八年冬,在经受精神与肉体摧残后含恨去世,其余晋剧团绝大部分演职人员调入内蒙第一机械厂,名艺人邓有山调土产公司废品收购站当了收购员,周陈贵,冯金泉分别担任了一机厂回民食堂和包头第二十中学食堂管理员,武仙梅,王巧云等都当了工人。好端端的包头晋剧团至此花零叶落。硕果仅存的是在京剧团内保留了由王巧兰、李玉梅、刘玉香、王金林、刘克明、白凤兰、潘龙武、等几个人组成的晋剧小组。
一九七二年,包头市晋剧团撤消两年之后,包头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看地方戏曲的呼声越来越高,市文化局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呈报上级批准,决定重新恢复组建包头市晋剧团,并委派姜华同志开展这一工作。姜华同志去后,首先把晋剧小组从京剧团内分割出来,并着手为一些专业人才进行了“文艺归队”工作,同时,经市计委、市劳动人事部门批准,拨给六十个招工指标,从市内中、小学中招收了一批演员、乐队学员。
一九七三年,晋剧团的恢复组建工作进一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市里领导听取晋剧团负责同志关于剧团建设的情况汇报后,经研究拨款二十万元,在青山区一宫东南侧盖起了包括排练厅,制景间,办公室及单身宿舍的新团址,总占地面积达二万平方米,一九七四年八月,全团搬入新址,在此期间,周陈贵、邓有山、冯金泉、李海明、武仙梅等老同志相继归队,招收的学员也在二、三年内打下了基本功基础。一九七五年底阵容已渐恢复,一批中青年演员如:王秀梅,田万英、王巧兰、刘克明、王金林、刘玉香、周焕宇,刘永胜、白风兰、郭月莲、潘龙武等,已成长为中坚骨干,七二年招收学员中的张凤莲、芦志庆、崔淑萍也崭露头角,以这些人为骨干,当年排演了《绿海长春》、《龙江颂》、《杜鹏山》等戏。在恢复扩大演员阵容的同时,晋剧团还着手培养自己的创作人员,本团编剧阎甫与内蒙话剧团刘汉一合作编创的晋剧小戏《曙光初照》、《重上青山》,于七五年内蒙文艺汇演中再次崛起,重新显示了包头晋剧团的力量,
一九七六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这一大快人心的喜讯,鼓舞着晋剧团的全体演职员,于是创作人员连夜苦战,奋笔疾书,书记、团长赵玉平、唐佩义等领导,身先士卒,边参与讨论研究,边亲自为创作人员当后勤,下厨房,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创作排演了反映粉碎“四人帮”的大型多幕剧《除奸记》(编剧:阎甫、聂爱君、赵伯超,导演石磊,侯德利),剧中,刘永胜扮演的官布,张凤莲扮演的阿力玛、田万英扮演的塔娜、王金林扮演的呼和、郭月莲扮演的寡妇以及李祥扮演的达林太、刘克明扮演的道尔吉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音乐、舞美、灯光效果都超出了历年水平。一九七七年春节期间该剧首演于包头二〇二厂礼堂,市里领导及广大群众观后给予高度评价,当年该剧又赴呼市大同一带演出,引起了轰动性的反响。在大同附近演出的左云晋剧团看后认为看这个戏“象看电影一样”真实、动人。首战告捷,晋剧团方兴未艾。随后,被禁锢十年的传统戏解放,晋剧团又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排演了《逼上梁山》、《十五贯》、《打金枝》等戏。《逼上梁山》在黄河剧场连演四十天,近七十余场,《打金枝》在红星剧场一天连演二场仍然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开演后,门前等票的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就在这一年,晋剧团被包头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一九七九年,包头市晋剧团再次发挥自己所长,由阎甫、长岐聂爱君创作了反映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现代戏《曲折的婚礼》。该戏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强,且全部由中、青年演员演出,并首次在晋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个戏在当年内蒙全区专业文艺调演的剧目中名列前茅,连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演员等数项奖,剧本被内蒙出版社、《草原》杂志发行和刊载,并被评为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八〇年全区文学戏剧创作二等奖。剧照被《人民戏剧》登载,这一年,包头市晋剧团再次做为市里先进单位出席了文代会,并在财政收入上成为华北地区文艺团体的典型,被文化部通报表扬,
一九八〇年,根据需要在保留包头晋剧团的前提下,又抽调出部分同志恢复组建了包头市北路梆子剧团,由白世芳、代炳林、李万同志任领导北路梆子剧团恢复后,先后排演了郭长歧创编的《孟姜女》,李祥、张玉柱、郭长岐创编的《封神演义》(10本)及李祥整理的《三哭殿》等戏。同年,北路梆子团成为市里先进单位,获得市政府发给的锦旗。晋剧团则由王德山、张文秀分别任书记、团长,排练了张文秀整理改编的《包龙图》、《孟丽君》等戏。一九八一年包头市举办了首届中、青年演员会演,两个团共有十八名演员获得一、二、三等奖。李祥、张永泉并获得唯一的一项导演奖。
一九八二年,由于机构变动,为更加集中人力搞好戏曲事业,北路梆子团撤消,仍并回晋剧团,一九八四年,该团又排演了反映明代蒙汉和睦,团结互市的新编历史剧《依日哈图》,并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应邀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振兴晋剧调演”,捧回了荣誉金杯。
包头市晋剧团做为包头地区历史最长久的地方戏曲团体,三十多年来一直以包头为基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它演的是山西的地方剧种,但由于演员多半都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又由于受内蒙地方民情的影响,包头市晋剧团的演唱逐渐吸取了内蒙粗犷豪放的特点,形成有别于其剧种发源地内各团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