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仇池:296-371年

仇池,是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入的定居地,位于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西汉水北岸,他的后人在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在那里先后建立了前仇池国和后仇池国两个政权。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

二、外丹术:约魏晋南北朝时期

外丹术,或炼丹术是中国的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是化学的雏形,同时它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丹术包括了黄白术,也就是炼金术。

最早是通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开始称作金丹,后来为了与内丹相区别,而称为外丹

相信外丹术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因此用他们制成的丹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炼制外丹,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

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近代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李道纯云:“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天仙正理》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

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着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

“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外丹也可指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2)

2.1、寒石散

寒石散,又名五石散,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现今流传方帖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

《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秦丞祖寒食散论,写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

矿石性的药材大多药性偏热,服用后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别名“寒食散”。

例如南梁的张孝秀在服寒食散后,“盛冬能卧于石”。

人服寒食散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酒须温)、洗冷浴及步行来发散药性,谓之“行散”。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六朝美男子,肤质皆以白皙闻名,王衍“手白更胜玉柄”,何晏引来魏明帝汤饼之宴。

但寒食散终究是毒物,长期服用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管辂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晋书·皇甫谧传》提到服五石散“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推测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矿物)而会使人中毒。

由于五石散服后会导致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亦被当作春药使用。

对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引皇甫谧话:“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3)

三、行书大家王羲之:303-361年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zhōng yóu],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他的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他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而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4)

3.1、王献之:344-386年

王献之(344年-386年)是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他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逸事多见于“世说新语”中。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

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5)

3.2、兰亭集序:353年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6)

四、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故事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7)

五、魏晋玄学:约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8)

六、李雄建立成汉:303-349年

成汉(Cheng Han (Five Barbarians and Sixteen Kingdoms)),又称“成”、“后蜀”,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政权存续于303年-347年,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

公元314年,成汉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重庆,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成汉政权也进入了最强盛时期。

301年,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领导西北难民反抗西晋统治。

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治所成都。

公元314年,汉中的扬虎和梁州的张成陆续归附了成汉,于是,汉中郡、涪陵郡和汉嘉郡都划入了大成国的版图。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

338年,李骧[xiāng]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桓温攻破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范贲等在2年后被东晋彻底消灭。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9)

七、五胡十六国:304-43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

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tāo](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胡夏为十六),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天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夷狄皆来朝拜,开创十六国唯一治世,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最富强的国家,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

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珪[guī]、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0)

八、刘渊建立起汉赵:304-329年

汉赵(304年-329年),又称前赵,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

308年称帝,国号“汉”。

310年刘聪即位,311年—316年灭西晋。31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

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又以其姓刘,史称“刘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因易于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

刘曜[yào]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或合称之为“汉赵”。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1)

九、永嘉之乱,西晋灭亡:304-316年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及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西晋八王之乱,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蛮族趁机发动战争。

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起兵,建立汉赵政权。永嘉三年(309年),汉赵两次进攻洛阳,被击退。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十万余人。

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杀死,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后建兴四年(316年),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318年初,晋愍帝被杀死。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

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2)

9.1、兰陵萧氏:两晋时期

兰陵萧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以兰陵郡为郡望的萧姓士族。

兰陵萧氏在南朝以军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发展为侨姓士族主要代表,与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齐名。

在唐朝,兰陵萧氏仍属一流高门,共有十人出任宰相,唐朝人柳芳将其列为南朝“四大侨望”之一。

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

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3)

9.2、陇西李氏:两晋时期

陇西李氏,是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

东晋十六国时在乱世中崛起,自李弇[yǎn]出仕前凉张轨后开始明习儒学,家族社会政治地位上升。

公元400年,李暠[hào]在晋昌太守唐瑶等河西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段业统治,建立西凉政权,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西州右姓,西凉被北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出仕北魏并徙家于关东,太和定姓族时,魏孝文帝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后族四姓,陇西李氏则因李冲位高权重,得以与四姓并称为五姓,从此跻身北朝第一流士族之列,成为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于中土的大族。

唐代时因李唐皇族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因此贞观年间修《氏族志》时,将其列为第一等,唐高宗时位列七姓十家,有八位宰相。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4)

9.3、琅琊王氏:两晋时期

琅邪王氏(“琅琊”一作“琅邪”),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

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

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5)

9.4、陈郡谢氏:两晋时期

陈郡谢氏,是中古时代一个以陈郡为郡望的谢氏士族,与琅邪王氏、颍川庾氏及太原王氏同为鼎盛于东晋的士族领袖。

自东晋至于陈朝,子孙蕃盛,名士辈出,百年不绝,常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

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泰谋划作乱,会稽内史谢輶首先揭发了他的阴谋,使得孙泰之侄孙恩对陈郡谢氏极为痛恨,孙恩作乱后便杀了谢逸、谢明慧、谢冲及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谢邈的学生仇玄达在投奔孙恩后甚至将谢邈全家灭族。

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一起大肆屠杀,陈郡谢氏自此彻底败落。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明朝朱元璋曾对远封的诸王说:“朕为天子自有弓马,岂赖谢家!”就是以晋朝仰赖谢家子弟为例,训勉诸王自己努力防御外敌。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

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6)

十、东晋建立:317年

东晋(Eastern Jin Dynasty),存在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的中国朝代,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范围大部分在江东地区。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晋元帝以后则内乱频生,如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刘宋,东晋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7)

10.1、王导:276-339年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东晋初年的权臣,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交好,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王导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召历阳太守苏峻入京。

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8)

十一、石勒建立后赵:391-351年

后赵(319年-351年)又称石赵,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从319年延续至351年,共历七帝,享国33年。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地理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部下,屡立战功,势力强盛。

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

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

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

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

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

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

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

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

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

石虎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举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

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

石虎养孙冉闵尽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

351年后赵灭亡。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19)

11.1、石虎:334-349年

后赵武帝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龙,五胡十六国中后赵的第三位皇帝,为石勒的侄子。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驾崩,其皇位由儿子石弘继承。

因石虎掌握兵权势大,石勒妻刘太后与养子石堪拥立石恢(刘太后儿子)欲举兵反对石虎,不幸事泄,刘太后被杀,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

咸康元年(334年),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石弘被废为海阳王,同年杀海阳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阳王石恢。

太宁元年(349年),石虎病逝。因为他在位期间残暴好色,故被评为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20)

十二、前凉:320-376年

前凉(318年~376年),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都城姑臧,割据西北的地方政权。

公元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

前凉对之后南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都有深远影响。

同时前凉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

前凉前期,张氏仍据守西北,表面向东晋和前赵称臣实际已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

公元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

公元345年,张骏称凉王。公元349年,张重华称凉王。

公元353年,张祚称帝,即位后给前任诸王追加庙号、谥号。

公元359年,张玄靓去王号。

在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期间前凉达到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内蒙西部、宁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

但自公元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就内乱不止,国势大衰,最终被吕光攻灭,后建有凉十陵,同时前凉也是西北汉文化的中心。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21)

十三、闻鸡起舞,祖逖[tì]北伐:321年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永嘉之乱后,率领亲党避乱于江淮,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

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号镇西将军。后因个人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最终忧愤而死,朝廷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祖逖的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五分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22)

本想再整理一下鸠摩罗什的,以前看过一部有关他的剧,可惜两晋历史太过繁琐,我们只能下篇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