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的三个派系(多难的烽火台与猖獗的盗墓贼)(1)

一幅《烽台落日》图,展现出的环境是那样悲情与苍凉,傲然矗立的烽台是那样孤独与洪荒。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历经沧桑,受尽磨难,保留下来的特殊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距离并不遥远,位置并不偏僻。就在张家口城市的西部(为了保护建筑,还是不说出具体位置为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地方,有一座“城中烽火台”,坊间称之为火路墩、接火墩、传讯台。墩台建在从万全右卫城东到洋河的古河道旁的高台上。这里也是一条出宣化,经沙岭,过水关,越野狐岭通往漠北的辽金元古道 。

墩台西倚山,东临河,是一座三阶台式建筑。外围墙呈台沿型,南北长65米,东西长59米。内围墙是夯土墙,残高1.5—2米,南北长42米,东西长38米。西围墙外是一道宽10米的壕堑,把围墙与西部山坡隔开,使西部围墙形成了一道高5米的峭壁墙。从围墙西南角到西部山顶是一道夯土档马墙,残墙高1米,长175米。内围墙中间位置的方形墩台底各边长19米,残高12米。墩台原有包砖,现为裹露的夯土墩。台西北角有登台踏道。顶部遗迹显示,曾建有瞭台或望楼或烽铺。

这是一座腹里接火墩。明嘉靖版《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记载:“嘉靖年间,宣府镇西路一带,添设墩台。万全右卫至万全左卫10座”。这座墩台北至右卫城7公里,南至左卫城14.6公里,应该是志书记载的“万全右卫至万全左卫10座”墩台其中的一座。

当年,位于万全行政区域内的西山产业区初建时,我独自驾车来到这里。在机器轰鸣,黄尘滚滚的施工现场,突然发现了这座墩台。墩台南面倾倒的削山土石像泰山压顶一样直扑面前。墩台的西面、北面,产业新区的道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墩台的东面张石高速通过。位于河道低洼处的墩台生命岌岌可危。该墩台链接南北的接火台已渺无踪迹

面对着城市建筑洪流,无奈的我只能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拍照留影。我家距墩台三公里,经常亲临现场关顾它。这座墩台成了我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的伴侣。

墩台建在河道狭窄处的高台之上。从其建筑规制及军事设施的配套上看,兼有扼守交通要道的功能。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墩台西墙的底部,有一个工整开口的50x40厘米,深约5米多的洞,洞内壁两侧有踏窝。依明朝之规:“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当时疑是“墩旁开井”。

近日再访该墩,使我大跌眼镜。当年发现这座墩台时,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踏查。发现墩台西百米的山坡上,挖了几个坑。由于坑距坡顶新建的双向四车道的公路约20米,疑是公路施工时所为。

这次访墩,突然发现了一个墓碑底座。于是,对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原来这里是一片古坟墓,封土明显高于地表的古墓有几个。较大的古墓都已被大揭盖儿似的开了天窗,原来这里的古墓已被盗掘。

这里埋葬的是守墩的将士们吗?嘉靖版《宣府镇志》卷二十二《兵政考·瞭报》记载:腹里接火墩大墩冲要处,照依边墩,每墩七名,险固处所,只用军人三名,夜不收二名”。这个墩是“腹里接火墩大墩冲要”,而兼具扼守交通要冲的任务,常年驻守将士10几名;这里历史上周边无人烟,坟园距墩台不足百米;碑座是就地取材的青石,做工比较粗糙 。依上分析, 这里埋葬的应该是当年执守岗位的守墩将士。真没有想到,几百年之后,他们的亡灵却遭到了如此残酷的浩劫。而我只能仰天长叹!静静地为他们默哀!

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墩台底部的那个洞。立即飞奔到洞口,探下身去,用手机的电筒,仔细地观察洞内情况。终于发现在洞底朝向墩体的方位有黑洞,立即惊出我一身冷汗,这原来是一个盗洞。

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猖獗的盗墓贼把那一片古墓一扫而空。就连那孤独的烽火台也不放过,在它裸露的躯体上,打出深深的盗洞。

在我坐在洞边惊魂未定时,眼前突然出现绿树在晃动,我立即站起身,对墩台周边进行了观察,原来围墙内已栽满了果树,有的已经栽到了墩台的底层。看得我简直有点儿发蒙,就像有一块沉重的石头突然堵心。果树是去年新裁的,我的思绪一时有些错乱,疑惑这座地表建筑形制基本完好的长城烽台还算是“国保单位”吗?这里还有《中国文物法》吗?先祖们留下的如此珍贵的遗产,就这样被人们明里暗里任意的糟蹋?!

长城烽台被盗,这不是孤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挖古墓,一夜一个万元户”。可是真没想到盗贼竟然也瞄上了长城。在多年长城调查中,发现了多起烽台被盗的案例,同时也给我留下了不解之谜。

在万全右卫城西1.5公里的地方,一处高于地表的方形平台上,矗立着一座明代接火墩。几年前和朋友到此墩调查,发现墩台周围有几个填埋了的盗洞。在烽台的东南根部,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盗洞口,在深约两米处,向台中部掘进。运出的土直接倒在南台沿下。掏出的土很新鲜,说明盗贼近日而为。

在连接张北与崇礼的侯营坝东端崇礼沟门口村的西山顶上,有一座毛石干插的烽台。山顶部面积很小,烽台直接建在地面上。烽台的西南部扒开了一个直径有三米、深三米多的口子,盗坑给人的印象,就像是施工队在公开的施工。

侯营坝的中部,有一座在周围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望到的烽台,那里是深山区,路难行,人畜罕至。那里有一道秦、汉、北魏叠压在一起的长城,我曾为此处长城写过专题文章。那座建在长城边上高大威猛的秦汉烽台上,还生长着几棵老榆树。在烽台的东南部,有被盗掘的痕迹。令人不解的是,盗口外散落着许多青砖碎块儿。砖块儿已石化,敲击有清脆的响声。

这里山高涧深,从古至今荒无人烟。在这土石混杂的秦汉高大烽台里,怎么会有青砖呢。是“秦砖汉瓦”?还是后人所为?这是一个有待破解之谜。

而今,我面对着这座危在旦夕的“城中烽台”思绪万千。几年来,在我发表的文章中,所以没有出现过这座烽台的文字,完全是出于对它进行保护的目的。我不想让它引起人们的注意,想让它能够在那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静静的安息。

今天望着满园的果树,我突然感觉到,应该让世人知道他的存在了,应该尽快让它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城里人眼皮下,举步即到的长城,一旦被更多的人发现后蜂拥而至,必然会使烽台遭到“善良的破坏”。

老夫一介草民,位卑言轻,人单势薄,只能呼吁能说上话儿的人,给有关部门儿递个话儿。请他们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我想,应该把这里建设成“城中长城”单体的长城历史文化景观,既为对长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接火墩,进行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实体;又可使广大人民群众直观地了解长城,认识长城,学习长城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透过时光的罅隙一座墩台幸存下来,

长城文化的保护展现长城精神情怀。

洪荒的凄美远方的苍凉已写入历史,

古老的长城别样的风光要从头再来。

2022.8.20

胡明: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原元中都遗址管理处常务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