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突然不想上学了。

百般催促下,还是抗拒出门,甚至连床都起不来,我不能理解这种反常,大声唠叨了几声。

没想到,这一唠叨反倒成了刺激。孩子瞬间起身把被子全都扔到了地上,朝我大喊:

“滚出去!我不讨厌学习,我就是讨厌你!”

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青春期来临时的叛逆和放纵,而是孩子生病了。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1)

日常我和孩子沟通时,以我说教居多。

每次和孩子闹矛盾后,我都找孩子谈谈当时孩子是什么原因和我发生冲突的,也会和孩子说说我当时的想法。

本来目的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每次说完后,我就又开始跟孩子讲一些大道理。

我有两个孩子,闺女大一些,会告诉我她心里怎么想的,但是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总是以沉默待之。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2)

我和孩子的沟通误区首先是在生活上不信任孩子。

交待孩子要做的家务或者别的事情,我总是重复交代,过后还要检查一遍;

在学习上,我闺女的学习我从不过问,儿子的学习一直都是我在辅导,小学的时候每次写完作业后我都检查一遍,直到他上初中。

上初中以后,他不想让我过度关注自己,但我还是时时去提醒他,跑到他房间去看他是否在学习。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3)

其次,把孩子当“机器”。

我吩咐下去的事情都得按我的想法去做,否则我就会生气和对孩子发火,但自从在妈心理学习后就逐渐减少了这种执念。

再者,我自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榜样,任何事都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好,去影响他们变得和我一样的。

事实上,自认为的榜样作用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也让孩子变得愈发叛逆。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4)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因为他写英语作业的问题又一次爆发了冲突。

他对题目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有偏差,我们一直争执不下,一直到晚上9点半都没写完。

一个没忍住,就又和他发火吵起来了,

事后我反省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我犯了沟通原则里的第一和第二个原则问题。

第一原则,写作业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第二原则,我不信任孩子能把英语作文写好,一直都怀疑他理解错了老师的意思。

但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对题目的解释和儿子理解的意思差不多。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5)

在默薇老师的心理团体课中,我还提到此事。

默薇老师说,我生气的第一步,是觉得自己的指令,孩子没有遵从。

我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家长的地位不被尊重,伤了我的自尊心。

接下来,我就进入了一个“想要证明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的执拗时段——

想要证明孩子是坏脾气的、想让孩子认识到他对我造成的伤害,于是开始用越来越狠的话——

孩子的反抗,又触发了我更大规模的联想——

我会想到,孩子如此无礼,肯定是游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想到女儿也是如此不听话,老公也不理解我,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好像全世界都和自己过不去。

……

我很希望有人能接住我的情绪,可越是这样,遭遇到的对抗就越多。

于是,最后天雷地火地爆发。

我不讨厌英语(我不讨厌学习我是讨厌你)(6)

深层次的原因一是我对情绪很难接纳,二是孩子的行为,激发了我很多深层次的情绪的联想。

就在一系列的情绪刺激之下,亲子关系走入僵局。

心理学教给我一项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觉察」

发火之前,觉察出来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这时就在头脑中停顿一下、隔离一下,不让不好的想象肆意蔓延,而是聚焦到当下的事件中。

理解过后,也就发现没必要再生气了。

接纳情绪、接纳自我,下一次,当面对孩子的“叛逆”、“不听话”时,告诉自己:

正常的孩子就是这样的。

他们只是被激起了负面的情绪,越在这个时候,我越是要平静面对负面情绪,向孩子展示出处理情绪问题的冷静,孩子才能学会平静面对。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学习、觉察、反省,调整自己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对待模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让我们每位妈妈成长一小步,带动孩子成长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