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一中校史】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

沧州有这么一段悲壮的历史:“七七事变”后,为了保护文化火种,师生们一路艰辛流亡创办国立一中,成为抗战时期中学里的“西南联大”

杨金丽 魏志广 渤海周刊 2018-03-23

“七七事变”后,河北省立沧县中学(今沧州一中)、河北省立泊头师范学校(今泊头职业学院)的师生们不愿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向大后方转移办学。他们沿途收拢各地逃亡师生,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在河南淅川建立国立一中,保住了中国文化的火种。之后,他们越过秦岭,再次西迁,在陕西城固与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附中合并,继续办学,成为后来的城固二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段故事在沧州教育史上语焉不详。沧州市第八中学老师李永翔根据国立一中老校友们的回忆,多年查找史料、各方核实,终于还原了这段历史真相,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发生在烽火岁月中的感人故事。

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1)

沧州八中教师李永翔拿出一张2016年9月1日的《沧州日报》放到记者面前。报纸上,一张新华社发的大照片格外醒目:“陕西省城固二中在全国率先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城固二中的前身,就是国立一中,这是抗战时期,由河北省立泊头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泊师)、河北省立沧县中学(以下简称沧州一中)的师生们成立的。”李永翔很笃定地说。

2014年,国立一中老校友李树鑫到沧州一中旧址即现在的沧州八中参观。老人无意中提及,抗战时期,沧州一中和泊师的部分师生为躲避战火,转移办学,辗转来到河南,成立国立一中的事情。

老人的叙述让李永翔大吃一惊。他从来没听说过沧州一中有这样一段历史。后来,他又迎来了前来参观的一中老校友赵树民。赵也讲述了那段历史。

翻阅史料,李永翔发现,沧州一中的校史上没有这一段记载,而中国教育史上则言之凿凿。沧州一中、泊师与国立一中的联系点到底在哪里?他开始寻找。

经过多年的查找,抗战时期,沧州教育史上一段堪称悲壮的故事,挥去历史的烟云,一点点浮出水面。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2)

耄耋老人来访

揭开沧州教育史上尘封记忆

2014年,沧州一中迁入新校区,沧州八中搬入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校园。

就在这一年,李永翔接待了一位耄耋之龄的老人——李树鑫。

李树鑫说,他是东光县大单镇李营盘村人,是国立一中高36班的学生。这次回乡探亲,特别想到国立一中的前身——沧州一中来看看。

时光回拨到81年前。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树鑫跟随两个哥哥离别家乡,在泊师校长杨玉如等的带领下,开始了流亡求学的生活。他的二哥李树德是沧州一中的学生。在流亡过程中,国立一中建立。二哥、三哥在国立一中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投笔从戎,双双奔赴抗日前线。李树鑫则留在国立一中,从附小一直读完高中,后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他参加了西北政法大学的筹建;1955年,他被调入陕西省委工作,直到离休。

回首往事,老人感慨万千,不由吟唱起记忆深处的那首歌。

“卢沟月冷,大河无声,千里逐飘蓬。国恨家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炼尔体魄,砺尔学行,有志事竟成。诸君共勉,捷当有日,痛饮在黄龙!”

吟唱完,老人不由泪流满面。

送走李树鑫,李永翔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当即翻阅沧州一中留下来的有关书籍,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是,在一本老版的《沧州一中同学录》上,他发现了李树德的名字。但在《沧州教育志》上,却没有找到相关记载。难道老人的讲述有误?一想到李树鑫老泪纵横的讲述,他马上又否定了这个刚刚冒出来的念头。他在网上搜索“国立一中”,虽然有相关记载,但语焉不详。国立一中和沧州一中、泊师到底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这期间,李永翔又接待了几位来校寻访沧州一中旧址的老人。他们的讲述让他更加相信,这是一段被湮没了的历史真相。

通过在北京、西安上学的女儿们的帮助,李永翔联系上陕西城固二中,找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回忆》丛书、“国立一中校友会”编辑的《千里逐飘蓬》等相关书籍。他将其中涉及沧州教育的人名,与《沧州一中同学录》相对照,发现国立一中与沧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立一中的首任校长,是泊师校长杨玉如;后来改为城固二中后,继任校长是曾为沧州一中学生的刘钟智。国立一中就是抗战时期,沧州流亡师生在民族危亡、狼烟四起的情况下,为积蓄抗战力量、保留文化火种,转移创办的一所特殊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壮阔的一页。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3)

保存文化火种

沧州师生转移后方创办国立一中

无论是沧州一中,还是泊师,在史料记载中,都写着,“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沧州后,两所学校先后停办,直到抗战胜利才复校。事实上,在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沧州师生们的心中,更多的不是畏惧,而是一种保护文化火种、传递民族文明的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西北军总指挥冯玉祥奉命在泊头指挥抗战。他说:“学校是国家的根基,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应立即把学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还指出了转移的路线:河南方向。

沧州师生迅速行动,在泊师校长杨玉如、沧州一中教员李任佩、学生刘钟智等的带领下,带着近百箱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沿运河向后方转移。沿途,他们收拢各地流亡师生,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徒步千里。1937年9月,到达河南。在当地驻军的帮助下,他们建立起一所抗战临时中学。而此时,日寇已踏入沧州城,他们勒令一中停办。

千里之外的河南,离乡背井的师生们聚集在一座简陋的庙宇中,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杨如玉前往南京向教育部述职,希望政府采取措施,建立国立中学,救助沦陷区的流亡师生。1938年3月5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一中在河南省淅川成立,杨玉如被任命为“国立第一中学”首任校长。按照这一办学模式,中国后来建起34所国立中学,给大量战火中的学子安放了一张书桌。

1944年,国立一中再次搬迁。师生们沿着铁路线先到西安,翻越秦岭,来到陕西城固,与西北联大附中合并,继续办学。

抗战胜利后,师生们欢欣鼓舞,期盼着早日回到故乡。然而,内战又起,交通中断,国民党当局要求学校随军撤往四川,杨玉如、刘钟智带领全体师生抗议,坚持留下来。不久,国民党节节败退,城固地区成了真空地带。

教育经费断绝,其他学校无“家”可归的河北籍学生也都聚集到此,学校再次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创办了私立性质的学校——燕赵中学。

城固解放后,学校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城固第二中学。刘钟智担任校长。杨玉如卸任后,担任历史老师。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4)

薪火相传

战火中不断淬炼民族精神与教育传承

沧州是国立一中的起源地,杨玉如、刘钟智、李任佩等是国立中学的倡导者、创建者。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起不屈的脊梁,舍生忘死、历经艰难,保护学校资产,保护家乡子弟,启迪和培养学生们的心灵觉悟和爱国情怀,以求教育救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坚持办学12年,培养了4000多名优秀人才。翻阅史料,李永翔说,国立一中虽然创办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却催生了青少年追求进步、民主的优秀学风。在学校转移搬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津南地区党支部播下的革命火种,也随之在国立一中点燃。中共中央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派出地下党员前来任教。许多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立一中培养出不少栋梁之才,既有我国第一批两院院士、被誉为“高温材料科学之父”的师昌绪,又有全国著名农业科学专家侯锋,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龚全珍……国立一中倡导的“精神培养、思想善导、气节磨砺、道德涵养”为主的素质教育,影响了一大批学生。

从1938年到2018年,80年过去了。80年前,国立一中的师生们高唱着校歌:“我校建立在抗日的前线,保育着新青年,犹如烘炉既熔且炼,五育锤成迸

发万丈光焰。同学们莫迟延,为了祖国的胜利,为了正义的伸展,同心同德,努力向前!要发挥母校精神,收复归河山,任重道远,努力向前!”战火,没有熄灭文化的火种,反而淬炼出更加强大的民族精神与教育传承。

80年后,机缘巧合,李永翔发现并挖掘出沧州教育史上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把这些激情满怀地讲给学生们听。

记者后记

穿过岁月

依然让人动容

3月5日是国立一中建校80周年纪念日。记者面前,摆着一张“国立第一中学”的照片。照片早已发黄,人物也已辨识不清,但是,流亡中的师生们身上的那种凛凛然的风骨和气节,透过照片,还是那么真切地传递出来。

80年时光岁月迁转,这个故事至今听来,依然那么激动人心。它让我们感受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沧州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那种可贵的品格。他们不是战士,却带着愤怒,拭干眼泪,离别家乡,翻山越岭,只为保留文化的火种,积聚重建的力量。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与一次次死亡的威胁,唯有理想、人格、勇气与信念,能捍卫生命与自由的尊严。为了希望,撤向后方。流亡之苦,切肤之痛,让他们对日寇的侵略痛恨至极。灾难,没有打垮他们;黑暗,也没有遮住他们追求光明的眼睛。国家的不幸,反而激发出他们身上的斗志。战火中,他们的书桌一搬再搬,从运河之滨,到淅水之畔,最后翻越秦岭,来到陕西城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他们依然要坐在课桌前,坚持传递民族的风骨、不死的文明。这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文化的传承。漫天烽火磨砺气节,轰轰炮鸣培育精神,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信念,伴随着民族的灾难而重生。

感谢来访的国立一中的老校友们,以及不懈寻访的八中老师李永翔,是你们动情的讲述,让我们知道了这段几被湮没的历史。也许,历史的衔接处还有很多故事,需要人们去还原。它们静静地沉在历史深处,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5)

听听沧州一中和泊师怎么说

沧州一中与泊师怎么看待这件事?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沧州一中相关负责老师介绍,他们知道这件事后很重视。一中保留的同学录上,有李任佩、李树德、刘钟智等人的名字。这说明,当时学校的确有一部分学生参与了国立一中的创建。其中,杨玉如不再担任校长职务后,还是刘钟智接的班。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需要破解,那就是杨玉如与沧州一中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兼任一中的校长吗?如果不是,沧州一中跟随前去的这些学生,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目前还无法定论。“无论如何,我们和国立一中都有一定关系。我们准备机会合适的时候,去一趟城固二中。”

泊师负责校史的刘桂勋老师拿出他们1990年编写的校志说,这一段转移办学的经历,校志中有记载。记者看到,校志中写道:“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办。校长杨玉如将学校的大部分设备船以载之,沿河南撤。在河南内乡、淅川等地成立国立联中、一中,设师范部、中学部、小学部,主要收容河北几个省立师范和保定育德中学等校的流亡学生。杨玉如任校长,后西迁陕西与西北联大附中合并,这是泊师的分流。1937年至1949年学校停办。”“杨玉如……1933年设立实验室,并陆续添置了一些教学仪器、药品、标本、图表等,增加了一些图书,设置了图书管理员。抗战爆发,这些教学仪器设备校长装了四只大船,沿河南撤,杨玉如在河南建立国立一中后,归为该校,后来又西迁陕西。”校志还记载了杨玉如最后的归宿:“杨玉如南撤后,任国立一中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在联中任历史教师、体育器材保管员。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被审查参加集训队。后被调到汉中师范管理教师伙食,双反运动后,离职居家照顾老母。1962年夏,因脑溢血病故,葬于汉中北郊。”

刘桂勋说,从李永翔处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也非常重视。2015年,时逢泊师90年校庆,学校决定重修校志,丰富校史内容。2015年、2017年,校领导带领相关老师两次沿着当年师生流亡办学的路线,从泊头一路向南,到达河南淅川,再转而向西,来到陕西城固二中。一路走来,他们采访了相关知情人,在陕西城固,他们见到了国立一中创办者之一的刘钟智老人,得知了很多感人的细节。

刘钟智已经90多岁高龄,思维非常清晰,除了有些耳背外,身体还很硬朗。借助助听器和老伴儿的“翻译”,刘钟智与家乡人交流得非常顺畅。

得知大家来自沧州泊头,老人非常激动,眼含热泪回忆起当年躲避战火、颠沛流离、坚持求学办学的经历。

老人说,开始的时候,冯玉祥将军派了几艘船,沿着运河帮他们运送书籍、仪器等物资。后来,他们弃舟登岸,步行向河南方向流亡。学生们大多十几岁上下,大家背着书籍,肩上扛着器材,脖子上挂着显微镜,一路走来,非常辛苦。走着走着,就能听见后面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沿途,不断有当地的学生汇入他们的队伍。

当时学校南迁后,先到了开封收容集散地。因为这里是铁路沿线,不利办学,他们又再次南迁,才在一座破庙里稍作歇息。1938年3月,国立一中在淅川成立。学生们才暂时安定下来。1944年,他们西迁陕西城固,继续办学。

刘钟智是沧州一中1937年45班的学生。国立一中在河南淅川成立后,他在这里上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国立一中任教。城固解放后,学校改名为城固二中,刘钟智担任校长。

说起杨玉如,刘钟智非常感慨。他说,杨玉如视学生如子女,作风正派,淡泊名利,还是个大孝子,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沧州一中构造(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