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给都蓝可汗带来的不仅是无尽的悲痛,还有政治上的无助。之前阿波可汗失败后,其后裔复投达头,达头仍册封他的一个孙子为小可汗,称为泥利可汗,命其守金山故牙。千金(大义)公主在世时,献策都蓝可汗与泥利可汗结好,以孤立达头。但千金(大义)公主被诛,使得这一结盟戛然而止,泥利可汗倒向达头一边,战局向不利于都蓝可汗的局面逆转。

597年,达头可汗在亲率30万大军,渡过乌浒水大破波斯人,解了后顾之忧后,遂麾军东指,向都蓝可汗展开全面反击,并与之爆发了决战。这次决战规模之大,连西方的东罗马人也有所耳闻。据西方史书记载,是役达头可汗调集3个小可汗之兵,大败都蓝。战役过后,达头自立为“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主”,僭号大可汗。为抑制达头可汗的扩张,隋朝方面急忙调整外交政策,断然抛弃都蓝,决定联姻突利可汗。隋朝方面一如既往地派出突厥问题专家兼忽悠局局长长孙晟“慰喻染干,许尚公主”,而以染干率部南徙,代隋守塞为交换条件。

北匈奴西迁详细版(突入其)(1)

位于内蒙古境内的突厥岩画

由于突利可汗染干附隋,达头可汗和都蓝可汗暂时放下了个人恩怨,结成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攻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达头可汗第一次犯隋,被隋朝大将杨素击败。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达头可汗再次联兵都蓝可汗,进击隋朝和突利可汗。隋文帝派出儿子汉王杨谅为元帅,大臣高颍、杨素、燕荣辅助,这套阵容看似豪华,但是银河战舰往往打不出相应的战绩。由于杨谅为人孱弱,不能号令下属众多骁兵猛将,反而被都蓝可汗占到先机。都蓝可汗重点打击反骨仔染干,大战于长城下,染干大败,部落亡散。染干和长孙晟带着5骑连夜南逃。走了百余里后,染干有点后悔地说,“这次兵败,即使到了隋朝朝廷,我也只有自己一个孤家寡人而已,大隋天子哪会以礼待我?玷厥(达头可汗)和我并无积怨,不如复投于他,还更好些!”长孙晟见其举棋不定,便暗暗派人进入附近的伏远镇(当在今河北蔚县附近),命镇内守军点燃全部烽火。染干见遍地烽火,便问长孙晟为何。长孙晟答曰,“烽火点得越多,代表敌情越紧急,现在遍地烽火,看来是突厥方面派大军来追捕你了!” 染干大惧,便快马加鞭,跟随长孙晟急速赶往隋朝朝廷。

北匈奴西迁详细版(突入其)(2)

位于今新疆境内的隋唐烽火台遗迹,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就是通过此传递军情

染干内附隋廷后,为培养其作为遏制达头可汗的政治砝码,隋朝方面派出高颍、史万岁、杨素等大将率大军护送其出关,北返故居。高颍、史万岁等将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族蠡山(今山西右玉附近)一带大破达头可汗,将其赶回漠北。为巩固染干在漠南的统治地位,隋朝发动兵民为其修筑了一座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并正式册立其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下简称“启民可汗”),以同控据漠北的达头政权相颉颃。为感谢隋文帝的扶立之德,启民可汗上表按突厥例尊隋文帝为圣人莫缘可汗。此时,江河日下的都蓝可汗被部下所杀,因而本已雄踞大漠的达头可汗更进一步,自号为步迦可汗(“步迦”意为天智,唯大可汗方可加尊的汗号),全面地确立起自身的僭主权威。

北匈奴西迁详细版(突入其)(3)

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的大利城遗迹

600年至601年间,达头可汗和隋朝及其操控下的启民可汗连年大战于边境地带,双方各有胜负,启民可汗流连于黄河河套南北。在这期间,由于对自己所获的封赏不满,助战启民可汗的隋朝一代名将史万岁在朝廷的晋、汉二王党争中被处死。而为了让启民可汗加深对己方的依赖,隋朝在启民可汗原配安义公主去世的情况下,又将一名宗室女封为义成公主许配予其,启民可汗也因此得以连娶两位隋朝公主。经多番准备后,隋朝方面终于在601年底至602年以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操持着启民可汗,全力向达头可汗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隋朝大军大破达头可汗所部,突厥境内铁勒、思结、仆固等从属部族也趁机反叛达头,转而降于启民可汗。众叛亲离的达头可汗只好西奔吐谷浑,不知所终,他的败亡,标志着突厥内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沙钵略可汗开始的分裂至此终于定型,从而完成了突厥汗国一分为二的历史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