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在上海,正有一批年轻人甘愿回到郊区农村当农民,辛苦并快乐着,艰难又执着着。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人向智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华丽转身,科技种田、绿色农业成为这批现代都市农人的新追求。

一 ,边喝咖啡边种田

“我一周感觉要工作8天。”35岁的王金悦笑称自己是个“老农民”了,田里的活几乎都拿得出手,“你看,我们大棚里刚种下上海青、生菜,还栽种了梨树。但实话实说,种蔬菜的利润很低”。他给农场起了个名字,叫“点甜”,寓意农业生产有点甜。

“2010年我从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刚开始时,选择了自主创业,跟朋友一起做互联网旅行平台。家里给了我一辆车,我把车卖了,作为创业的第一笔资金。我父亲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家里承包地里的活都是他在操持。两年后,我退出了创业,到市区一家网络公司当起了白领,那段日子还算平静,也蛮惬意的。”王金悦说,每次回到村里,父母亲还有村里那些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们,常常会在他耳边唠叨:“等我们死了,谁来种田啊。”

都市农夫休闲小菜园(都市农夫的新活计)(1)

王金悦

“种田累,种田苦,种田没出息,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跳出农门,也是老一辈村民对孩子的最大愿望。但是,眼看年轻人一个个地搬离了村子,谁来种田的问题,只要稍稍对家乡有一点感情的人,不可能不去思考。”当他告诉家人想回家种地时,父亲没有多说话,但脸上的表情显然是担心多于高兴,生怕他吃不了这份苦。其实,自从有了回村工作的念头,王金悦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个不同于父辈的现代农民。

从市中心驱车走中环、沪金高速,转申嘉湖高速,再沿松卫公路一路往南,就到了金山区亭林镇周栅村。“点甜农场”占地约400亩。“我一般早上4点半起床,大冬天时稍微晚起半个小时,5点多肯定到农场了,一直要忙到星辰满天才回家,一周7天真的不够用啊。”王金悦说,农场有40多个职工,其中20多个人是“坐办公室”的,他的理想以及他正在费心费力做的,就是用电脑或手机完成全部的犁地、播种、施肥和收割等农活。20多个年轻人是他从全国各地招来的,组成了“点甜农场”的研发团队,旋耕机器人、作畦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浇灌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收割机器人,本领越来越精细、能干的“种田机器人”被他们推向了市场。北斗导航系统和5G信号能够让这些机器人的行动误差保持在5厘米以内,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算法,再复杂的农活也能做得像农家老把式那样精准、到位。

王金悦说:“创业难,投身农业科技更是难上加难。刚入行时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客户。我父母把在市区的一套两室一厅房子卖掉了,给我作启动资金。我们研发的第一台‘种田机器人’是专做蔬菜无公害栽培植保的,金山区媒体报道了这项成果,没想到市农科院慕名找到我,成为我们农场的第一个客户,一下子收入10多万元。这两年,我们的‘种田机器人’已经远销世界各地,你看,今年订单量的总值就达5000多万元呢。”

这几天,王金悦更忙碌了。“我一周有4天要去虹桥商务区,在那里租了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我考虑将来把技术和销售部门都搬过去,毕竟那里离市中心近一些,更方便与国内外的客户打交道。我们的研发团队也要扩充到200多人,已经不断有应聘的年轻人了。”他说,穿上西装和皮鞋,坐在电脑前边喝咖啡边种田,已不是梦想。

二 ,持“新型农民证”上岗

“我喜欢穿高跟鞋,喜欢穿裙子,但现在连这样的个人爱好也变成奢望了。一年到头几乎都是T恤衫、牛仔裤,这成了我的‘标配行头’。”说这话的人叫张勤美,是上海御郊农业合作社的“大管家”。她从昔日的都市白领跳槽转身为地地道道的现代农民。

今年秋分那天,张勤美成了大忙人。“一早,我们新场镇举行丰收节活动,各个农业合作社都拿出自己的招牌产品。我们社主推的阳光玫瑰葡萄特别受欢迎,活动开幕式一结束,就有人提出要到我们大棚里实地参观。路很近,离新场古镇才5公里。没想到,呼啦啦开过去几十辆车,足足有一二百人,买走了几百斤葡萄。虽然葡萄已经快要下市了,但很多来参观的市民连声说,明年一定要赶早来。”张勤美说,合作社里的葡萄就像自己的孩子,长势喜人了,丰收了,热销了,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但是,作为专业的葡萄种植户,她的苦和累一般不向外人透露。

都市农夫休闲小菜园(都市农夫的新活计)(2)

张勤美

“去年7月下旬,台风烟花袭扰上海,狂风暴雨把我们好几个大棚都吹掉了。那天早上天刚亮我就到了合作社,眼前的景象让我一下子湿了眼眶。快要长熟的葡萄被吹得一粒粒在地上滚动,根本找不到能成串的。虽然有大棚,但遇到极端灾害性天气,根本扛不住。我们农户还是得靠天吃饭啊。”她说,正是因为有苦有乐、有甜有咸,才构成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有350亩地,200亩种葡萄,剩余的田里会栽桃树、枇杷树,还会在冬季抢种一些上海矮脚青、有机花菜等。5月份枇杷熟了,6月份开始摘葡萄了,到了7月份又要摘桃子了。区农协会是我们的后盾,我们还有品牌联社,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葡萄有个统一牌子,就叫‘浦东葡萄’。”

张勤美的家在新场镇新南村,一座三层的小楼。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只能交给公婆了。“我们家五口人,公婆、我们夫妻俩,还有一个儿子。”刚过40岁的张勤美说,自从嫁到这个村里后,一直没有下过田,更没想到以后自己也会拥有“农民”的身份。“我中专读的是财务,之前在市区一家公司做了多年的会计,也算是个白领吧。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朋友去葡萄园,看到青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葡萄鲜艳诱人,再听说种植葡萄市场前景看好,于是就踏入了这一行。”她说,自己是受老板委托负责这家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还拿到了镇里统一培训后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2019年,张勤美进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农民大专班”,这是专为沪郊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办的学历教育班,双休日全天上课,平时上网课,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文凭。“现在必须要做个有知识的农民,才能把田地种好,把果树栽培好,把农场经营好。信息化时代了,农民不仅要会拿锄头,还要会敲键盘上互联网。”她说。

三 ,共享菜园打造新农人

80后的陈贤出生在奉贤农村,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自然就干起了“企业管理”。他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小房前屋后就是农田、鱼塘、饲养场。我跟伙伴合开了一家养鸡场,用的是我们台湾地区的鸡苗,也是当地的品牌鸡,叫‘红标土鸡’。那时在久光、绿地等全市六七十家精品超市都有卖。鸡的生长周期约100天,我们要保证每天销售500只以上,所以存栏数就达到了5万只以上。上海人很喜欢这个牌子的鸡,因为它不是杂交的,品种比较纯,体型也适中,出锅时满是鸡肉的鲜香味。”

“几年后,我又与合伙人办起了‘岱柏农业合作社’。我是两个大股东之一,另有12名小股东。”和陈贤交流时,他会不时地提及“一号文件”。他说:“早几年,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事关‘三农’的,当时我就觉得农民的好日子来了,投身农业的前景一定会非常好。”

从浦星公路一直往南,到团青公路再往东,就到了奉贤区青村镇北唐村。“2013年,我们合作社到这个村包了500亩地种水稻。南粳46号是单季的优质稻,亩产在1500斤左右。一季稻子收割完了,我们就接着种一茬蚕豆,等豆子熟了也不用收上来,而是把它们都打烂到地里做肥料,接着种水稻。这样纯绿色的稻米,煮出来的米饭能不香,能不吃一大碗吗?”

都市农夫休闲小菜园(都市农夫的新活计)(3)

陈贤

最令陈贤津津乐道的是黄桃,在青村镇解放村,他的合作社建了个350亩地的桃园。进入10月份,已经没有一棵桃树挂果了。他指着一片还未结果的桃树说:“桃子是多年生植物,从育苗到采摘要4年,周期很长。2019年我们在苗圃里开始育苗,到了2020年1月,我们把树苗引入果园,今年第一批黄桃正好上市。我们主打的是‘锦绣黄桃’,采摘期就是8月5日到25日这么半个月多一点时间,每只有6到8两呢。当然,我们也有其他品种的黄桃,早一点的,6月下旬就可以采摘了,晚一点的,到9月下旬还能吃到。”没想到,陈贤还是改良黄桃的能手。他说:“栽种桃树最怕‘三老’。一是树老,树龄长到第15年,输送养分的能力就要差很多,到了第18年基本上就结不出什么好果子了。二是人老,以前村里种桃树的都是些老人再带个把小工,3个人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很多人根本不懂科技栽种。三是地老,果园不像稻田,可以每年几次耕田犁地,但是,不让土地有修复的机会,结出的果实也不会好吃。我入行后发现,桃树都是呈‘开心’状的,就是树枝向两边横向生长,很矮小也很密,不利于机械化施肥、除草。后来,我们就跟市农科院合作,请专家来指导,把树形改良成Y形,让它尽可能向上生长,这样,树与树的间距也大了,在一排排桃树间可以辟出作业道路。2019年我们建成了234亩的标准果园,接下去还将把128亩果园改为标准园。我们的奉贤黄桃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了。”

除了水稻和黄桃,岱柏农业合作社还有个公众号,打理人是陈贤的妻子,也是被他拉来转行当农民的。这个公众号名为“星农人共享菜园”,理念是让都市人体验当农民的快乐,圆自己“有一块农田”的梦想。他说:“我们在钱忠村里有600亩的蔬菜基地,是绿叶菜的市级标准种植园。我们为会员开辟了‘都市农庄’,采用认养模式,每户20平方米,按季节栽种不同的蔬菜,可以托管给我们栽种、施肥、管理和收割,平时自己有空也可以一家人来当一天现代农夫,给庄稼浇浇水、拔拔草,过一天农家生活。每月我们会为会员配送2次蔬菜,有6到8个品种,七八斤重。”公众号上有个最新推送:“星农人共享菜园迎来了一群活泼的小伙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戴上可爱的植物发夹,开始了爱乐宝亲子自然营——走近大自然为主题的户外亲子体验活动……”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