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 山 “蚌山”区名取自蚌埠城区内的蚌山山名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蚌埠地名来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蚌埠地名来历(蚌埠市辖区名的由来)

蚌埠地名来历

蚌 山

“蚌山”区名取自蚌埠城区内的蚌山山名。

蚌山在安徽古地质演变中,仅是座从淮阳古陆的大别山余脉上凸现的小山岗。因山北的淮河岸边自古即有河蚌聚集,并为采珠之地,山下蚌壳成片,故名“蚌山”。蚌山面积约3.1万平方米,顶高海拔高程44.9米。山石为风化石灰石,无开采经济价值。1905年津浦铁路修建,选择架设淮河铁桥桥址,因蚌山伸向淮河南岸岩石,成为淮河架桥的基石,使津浦铁路经过蚌埠通车。因此,它对于蚌埠这个历史上的古渡渔村变为今天的新兴城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蚌埠开埠之初,因老城区仅在沿淮河岸边一带,其山位于城区之南,市民又称它为“小南山”。或“南小山”,简称“南山”。1929年北伐军第六路总指挥方振武兼任安徽省主席,为了纪念淮上军烈士,开始把小南山建为公园。经解放后修建,面积扩大,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今已成为市区中心的南山儿童公园。

龙 子 湖

“龙子湖”区名取自蚌埠东部龙子湖的湖名。

龙子湖又称“龙子河”,位于蚌埠东部曹山与雪华山之间,自淮河南岸梅花山,有数条大沟经徐桥汇入龙子河,由郑家渡进入淮河。河道全长约1O公里,水面宽300--500米,正常水深2米左右。

龙子河是历史上淮河泛滥倒灌而成。北宋至元初的40多年间,黄河逐渐夺淮,使本来落差就很小的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中游带入黄河泥沙,到下游淤成地上河,不仅出现了水漫泗州城的洪泽湖,而且在中游两岸,由于洪水倒灌,相继形成了寿县的城东、城西两湖。蚌埠东郊曹山下洼地,低于淮河岸边的海拔标高1至2米,自然也被倒灌成湖。明代天启年间《凤阳新书》记载“龙子河经长淮卫入淮,河身东地洼,淮水倒灌,直至徐家桥,一望汪洋”,是为史料所证。

湖水的东岸两座小山,早在三国时代,曾因曹操南下与孙吴交战在此练兵,被称“曹山”,而当初形成的湖水也因山取名为“曹湖”。更名“龙子河”有多说并存:一说上有九龙水汇注而成,故名“龙子河”;二说朱元璋少年时在湖里撑船,船篙落水成龙,后称“龙子河”;三说是由民间传说“两条小白龙起雾行雨”,沿湖农家解除旱情而得名。

禹 会

“禹会”中区名取自原蚌埠郊区天河乡禹会村名。

“禹会”、一词出自《春秋左氏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相传,“禹会诸侯”之地,即在涂山之南2.5公里处的淮河与天河之间,东汉史学家应劭注《汉书》称此处为“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自古为涂山胜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开始用“禹会”作当地村名,彭晁为禹庙作记称:“禹会诸侯于此,故村名禹会气。有夏家,禹家之裔。

宋苏轼亦有诗称禹会村:“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明嘉靖《怀远县志》记述涂山:“上有禹庙,前有禹会村”。该村今已在蚌埠市禹会区内。

淮 上

“淮上”系沿用历史上淮河之滨的地域名称。

以“淮上”这种含义用于作为地名,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三年》载:“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据杨伯峻注释所指,就是今淮水以北的凤台县境。不过,历史上的许多诗文,常以“淮上”泛指淮河之滨地区。例如,唐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南唐李中《下蔡旅怀》诗:“月生淮上云初散,家在江南梦去迷。”宋梅尧臣《次韵和长吉上人淮甸遇》:“淮上一相遇,忆在京都时”等许多诗句,其中所说的“淮上”,已经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