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顿开茅塞”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道“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成语基本含义为: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多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今天重点解释一个“开”字。这“开”字看起来简单,但解释起来并不简单;看起来人人明白,其实很少有人很透彻地明白。如若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开”字是个无声会意字,繁体写作開,金文写作
,上半部分是个“門”(
),也就是大门的“门”,“门”有两扇,左右各一扇,如若一扇门就是门户的“户”,两个“户”就是两扇门。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門”字为“門,闻也。从二户。象形。”意思是说“門”这个字由两个“户”构成,打开和关闭时能够听到吱吱扭扭的响声。故有大门、小门、前门、后门、正门、关门、开门、柴门、木门、铁门、门板、 门框、门匾、门牌、门房、门户、门面、门第、门阀、门客、豪门等说法。因为“门”具有开合作用而且会发出声响,故有电门、阀门、闸门、调门等说法。因为“门”是让人行走通过的,所以又有门路、门道、门径、窍门等说法。古代不同的门庭差异性很大,有富有穷、有高有低,所以门字还有类别、派别、种类等义,如佛门、儒门、门类、门徒、分门别类等。
字里面的“
”是个“幵”,这个字念歼(jiān),由两个“一”和两个“又”构成,“一”表示门栓,“又”表示手部动作。古代的大门有上下两个门栓。“幵”字形义为用手拿着门栓。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幵”字为“平也。象二干对构上平也。”许慎不明所以,予以乱解。我们再来看几个篆文的字形就能明白,“幵”为什么是两手各拿一个门栓。“開”篆文写作
或
或
,里面“幵”字都是双手拿门栓的样子。后来不知哪个粗心大意的主儿把“幵”字误写作“开”。后人不知也只好将错就错了。
其实,有一些带“开”的汉字,原来都写作“幵”,如研究的“研”,篆文写作
,从石从幵,“石”表示石头;“幵”表声兼表意,形义为双手拿着木棍。两形会意,“研”字本义为双手拿着由木棍与石头组合成的工具敲击、研磨,即把东西研磨成碎块、碎末。后来由研磨引申为琢磨、思考、探究等义,故有研究、研判、钻研、研讨、研析、研赏、研读、研考、研习等说法。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研字为“䃺(mó、mò)也。从石幵声。”即把东西研磨碎末。《易•系辞》中说“能研诸侯之虑。”意思是说能够揣摩出诸侯的心思。
下面接着说“開”字:
門与幵两形会意,“開”字本义为用双手开门或插门。后来由开门、关门引申出多种含义,如由拉开门栓引申出转动、启动、运行、创设等义,故有开启、开设、开端、开春、开始、开工、开赛、开场、开局、开篇、开车、开机、开拨、开赴、开战、开学等说法。再如由开门引申为扩张、张口、延展、拓展、去掉、去除等义,故有张开、展开、开拓、开除、开列、开裂、开襟、开脱、开销、开支等说法。
许慎《说文解字》“開(开),张也。从門,从幵。”即张合、张开。《广韵》“开,解也。”即解开。《韵会》“开,啟也。”即开启。《尔雅》“开,辟也。”即开辟。《五音集韵》“开,通也。”即开通。《集韵》“开,州名。人名。山名。在雍州。”即开封。《老子》十章“天门开阖。”《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作者:范登生,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
责编:恬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