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

今年的世界杯有意思的看点特别多,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首次闯入世界杯的小国冰岛在赛场上表演的那段“维京战吼”。成千上万冰岛人一起有节奏的拍手和大吼,让无论是身处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热血不已。

作为一个拥有最悠久历史的中国,我们曾经也有这种震慑人心的战吼或战舞吗?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

▲山呼海啸,万人如一

十分具有感染力

“维京战吼”据说是古代维京人在战斗时一种独特的用以展现勇气、威慑对手的仪式,虽然这种“中二”的表演后来被证实其实源于近年来流行于网络文化的古维京人形象,但成千上万的冰岛人振臂狂呼的场景确实是相当震撼。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3)

▲维京战吼其实是这两年才流行起来的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4)

▲而且中超足球比赛中我们早就玩过了

另外说到著名的战舞,就不得不提到“毛利战舞”。

毛利战舞大家都很熟悉了,它原名为“哈卡舞”Haka),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太平洋中部及南部岛屿土著部落中的舞蹈。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5)

哈卡舞节奏短促有力、动作简单直接——大量运用半蹲、屈肘的动作来展示粗壮的四肢;用拍击胸膛和手臂来发出响声,展示勇气;表情多用瞪眼和吐舌,可以说是面目相当狰狞了。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6)

▲著名的新西兰黑衫军团

当南太平洋上的部落之间发生争斗时,各部落的男性战士将在战前跳起这种舞姿雄健、动作狂野的舞蹈,用以鼓舞士气、恫吓敌人。

自近代以来,这种舞蹈极少再在战场上施展它原本的作用,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聚拢人心的仪式。2012年三名新西兰士兵在阿富汗阵亡后棺柩被空运回新西兰时,上百名士兵就在机场跳起了毛利战舞,以告慰死者们的在天之灵。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7)

▲别具一格的送行仪式

随着这种战舞文化的战争色彩越来越淡,新西兰人开始将其运用于各大运动赛场上——在开赛前来上一段,成了新西兰运动员的新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西兰国家橄榄球队,因其队服几乎是纯黑色,也被称作“全黑队”。毛利战舞配上橄榄球运动员高大健硕的体格,令“全黑队”的赛前仪式几乎比主戏还好看。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8)

▲新西兰橄榄球国家队员

用战舞炫耀肌肉、挑衅对手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9)

▲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美国运动员

很多外国运动员在与新西兰比赛时,都会被他们威武的毛利战舞震慑的目瞪口呆,说不定在开赛前就有点怂了。

但是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为什么反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看不到呢?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0)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中国的传统舞蹈似乎都是比较“柔美”、“飘逸”的,少数男性舞蹈也往往是大袖飘飘,作羽化登仙状。很少有像毛利战舞、维京战吼这样勇猛雄健、粗犷彪悍、充满阳刚气质的舞蹈,更不要说用舞蹈来鼓舞士气了。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1)

▲《采薇》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2)

▲到底有没有这种霸气外露的舞蹈呢?

孤陋寡闻了不是?其实,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还真就流行过这样充斥着雄性气息的战争舞蹈——萬(万)舞

“萬”字在早期甲骨文中是“蝎子”的意思。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3)

蝎子的两钳巨大,如同人类男性强壮的双臂;而蝎子在感到危险时高举前肢的习性也象征着男性的勇武和好斗。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4)

因此“萬”字由蝎子渐渐演变为一种男性展示雄风的舞蹈的名称。

早在一些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有:“明天就要打仗了,今天我带着大家跳了萬舞,龟壳你说我们会不会获胜呢?”之类的内容,可见在商代萬舞被广泛用于战前动员、鼓舞士气甚至是战前演习。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5)

▲“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古人留下的“执干戚而舞”的图像

关于萬舞《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有名的美女息妫丈夫去世后,她的小叔子子元垂涎她的美艳,在她的宫室隔壁跳起了充满男性气息的萬舞,想要勾引她。息夫人于是哭泣道:“这舞蹈本是用于演练军事,你却将它用于未亡人身上!”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6)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7)

▲男人跳萬舞可以色诱女性,其舞姿雄健可见一斑

但很可惜“萬舞”如今已经失传2000多年,现在无法看到是什么景象了,如今世界各地至今还留存并可以观赏的“战争舞蹈”除了毛利战舞外其实还有很多家。比如南非土著祖鲁人的战舞“Indlamu”,完整版电影《我是谁》里面成龙也跳了一段。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8)

▲祖鲁人的战舞

但是也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充满了各种民族特色的战争舞蹈或多或少地都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色彩。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如今还保留着这样战舞文化的地带也大多是开发程度较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19)

▲毛利战舞表演

毛利人的战舞之所以能够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从部落阶段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而逐步进化,所以毛利战舞没有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到了现代,因为毛利战舞独特的表演方式,反而成为了外国游客们十分爱看的表演,导致毛利战舞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的世界闻名。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0)

▲山呼海啸的“大风”不比维京战吼差

那么中国呢?

事实上,中国进入春秋战国之后,萬舞的战争属性就已经开始逐渐消失了。在周代,除了楚国这样的“蛮夷之国”还保留了萬舞中的战争和求偶元素外,中原诸国几乎都不再将萬舞用于战争了,而仅仅将其用于祭祀、饮宴之类的活动。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1)

▲韩国祭孔典礼上复原的干戚舞(干-盾;戚-斧)

因为随着世界范围内战争规模、战场的扩大以及战争水平的提高,全世界几乎所有形式的战舞,这种靠激发最原始的好斗本能来凝聚人心的方式都慢慢地被抛弃了。而战场上有效地鼓舞士气的手段也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起来。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2)

▲《英雄》中大秦军队齐呼“风”

同样相当有气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前鼓舞士气的方式便已经从战舞改变成战鼓了。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3)

▲鼓舞专精张翼德

关云长瞬间战斗力提升50%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4)

▲各种大嗓门乐器在战场上都能鼓舞士气

到了近代,排队枪毙时期,英军还有吹着《掷弹兵进行曲》来保持部队的进攻节奏和士气,但随着自动武器的出现,大部分鼓舞士气的仪式基本都消失了。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5)

▲在阵前跳舞?直接一炮就轰过去了!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6)

▲隆重的大阅兵也可以提高士气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7)

▲一根黄金叶一碗茅台,这样的壮行酒鼓舞了很多保家卫国的中国战士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路子走偏了的,比如: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8)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29)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30)

▲废柴军队们倒是“颇有心得”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31)

战舞,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舞蹈形式,应该说是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的——你很难想象在现代战争中假如两国开战,一国的将军带头在前线尬舞那样的场景。

毛利族战舞纪念马拉多纳(毛利战舞维京战吼)(32)

但是战舞本身背后所蕴含的勇敢、无畏和团结精神将会以新的方式在战场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将士们。

中国不是没有战舞,而是时代早已淘汰了战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