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镇《世家堂吴氏宗谱》谱序

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专业委员会

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晏金洲

2021年11月28日

2021年国庆期间,应我外祖父家族《世家堂吴氏家谱》主修吴正宏长辈嘱托,考证高邮市周山镇北赦《世家堂吴氏宗谱》世系源流并为新修吴氏宗谱作序,诚惶诚恐,谨述如下:

华夏吴姓,发源于江苏无锡,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皆奉周太王之子泰(太)伯、仲雍为得姓始祖。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纪录着该家族的发祥、生息、繁衍、迁徙的全过程,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通史。里下河平原的高邮地区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地方中等行政区划存在600多年,北宋开始建高邮军,元朝设高邮府,明为高邮州(下辖高邮县、兴化县和宝应县),清朝初高邮州改为散州。高邮是江苏省内的第十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通过深入研究本地区姓氏文化和查考姓氏宗谱,先后宣传报道了多名高邮姓氏家族历史上的英贤人物。

我外祖父吴氏名讳正大,系高邮周山镇北赦吴氏大族。吴宁口支系《世家堂吴氏家谱》(2003年5月吴国烈主修)记载其始祖为吴鹿友,系原谱误记“禄酉”,经考证为兴化“三相”(高榖、李春芳和吴甡)之一的兴化吴阁老明朝崇祯朝首辅吴甡(1589年-1670年)。

华阳邹氏族谱(高邮周山镇世家堂吴氏宗谱谱序)(1)

吴氏宗谱(网络)

经查考《明史》、《高邮州志》、《兴化县志》、《韶州府志》等历史文献,其中据《高邮州志》记载:“明鼎革后,吴公(指吴甡,笔者注)避居于距城(指高邮城)东北四十五里之张家庄(明代称司徒潭茆草塘,今司徒镇曹张村),独处一楼。死后葬于斯也。”

明代洪武初年“洪武赶散”大移民,将苏州阊门和昆山、句容、镇江等江南几十万人口强迁到田多人少的苏北里下河及盐阜、两淮广大地区。据《延陵堂吴氏宗谱》等史籍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出身世家大族的吴方正携妻杜氏及吴宝、吴宫、吴实、吴宏四子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兴化城区儒学街西街及其周边地段筑屋定居,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

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大垛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兴化重要集镇。这不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此时,卢、沙、王、吴四大姓在聚居的兴化大垛镇重新崛起。吴方正第9代孙吴三畏(字祗所),以举人前五名(经魁)身份任广东韶州府(今韶关市)推官,主管刑狱。吴三畏之子(兴化吴氏第10世)吴甡(1589—1670年),字鹿友,号柴庵,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

今考原谱序中记录长辈口传“家族祠堂立五柱,预示五子将能顶大梁。”与《兴化县志》记载吴甡有五子互相吻合。提到内阁中书,这一职务为吴甡长子吴元莱在清康熙年间的官职,印证兴化吴阁老五子分家,迁移到团庄(今属宝应县)再迁移吴宁口(今高邮临泽周巷)这一支应属吴元莱一支无疑。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兴化县志》卷八列传记载吴甡生五子:子元莱(长子)见任北直巡道副史,公正忼慨,为德于乡,类其父。而诸子元扆(次子)、元祐(三子)、翔凤(元履,四子)、元复(五子),多以诗文名于时。光绪《兴化县志》记载:吴甡国变后,躬耕于高邮之司徒潭以终。康熙二十四年奉旨入乡贤祠。子元莱翔凤别有传。长子吴元莱 (字北海)于1660年成为贡生,顺治年间(1644—1661年)在北京及直隶地区任职;而次子吴翔凤(字梦祥、垤园)则以其文采和画技闻名于世。

今考团庄始迁祖兴周公,兴化(吴氏第十世)吴甡第五世孙。兴化吴甡长子吴元莱后裔大约在太平天国运动时间分迁到団庄聚族繁衍,继而分为大三门(亦称“大三房”)。団庄第三门再迁临泽。临泽一支吴氏再转迁到薛南后又分为小三门(亦称“小三房”)。其中吴宁口、高鸭厦和向阳为小大门。吴宁口大门金字辈长子(讳金龙)买田到高鸭厦,大门其它金字辈子孙留在吴宁口和向阳。今薛南邢南吴氏为小二门,河口吴氏为小三门以上是吴氏团庄大谱有大三门和小三门一说的由来。

今考吴姓官修家谱大约修撰东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员外散骑侍郎贾弼之编撰《姓氏薄状》,为天下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其中也包括在这以前已经扬名天下的南阳吴氏、长沙吴氏、浪阳吴氏、陈留吴氏等。此后,南朝人王俭撰《百家集谱》,王僧孺撰《十八州谱》和《百官谱集》,其中也包括吴姓人的家谱。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陈留、淮阳、渤海等郡的吴姓都成了天下的著名姓族。流传至今的《武昌吴氏宗谱》、《吴氏正宗谱》等,就是(唐太宗时)吴若远、(唐高宗时)吴少微等人修撰。宋代以后,随着宗族观念的强化和封建大家族制的盛行,各地吴氏后人修谱和续谱成为“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古不朽之言”的典籍,不仅可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其本末”,而且还可以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宋代及明清民国时期是我国修谱的盛世,保存到今天的也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家谱,其中吴姓家谱尤以清代和民国年间修撰的家谱为最多。目前已知的大约有71部,主要有明代修撰的《延陵吴氏宗谱》、《延陵郡吴氏重修家谱》、《山阴县舟山吴氏族谱》、《菱湖吴氏族谱》、《休宁吴氏正宗谱》、《茗洲吴氏家典》等。民国《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辽阳吴氏族谱》、《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城塘吴氏宗谱》、《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润州吴氏家乘》、《晋陵薛壁吴氏族谱》、《吴氏自徽州迁润家谱》等等。

今考修撰于不同时期的吴姓家谱,有基本相同的格式和体例,主要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像赞、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垄、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其中尤以谱序、先世考、世系、领谱字号等为最常见。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徽所作《吴氏正宗谱序》,宋代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所作《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等名宦具权威性和指导性。吴少微《吴氏正宗谱》所作序中论证了古代宗法制度的关系和重要性,考证了吴姓人自黄帝至周太王古公宜父以及吴姓得姓的原因和发展脉络。吴遵路《丹阳吴氏宗支录》所作序中迫溯了吴姓自古以来的世系探流,并指出了修谱的起始原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家有家谱、地有方志,国有国史”。——高邮周山镇吴姓人也有自己的家史和族史。记录兴化吴姓家族分迁到高邮周山的400多年发展、变化的书籍,便是它的家乘谱牒。一部新时代《世家堂吴氏宗谱》,刊载着他们发源、迁徙、生息、繁衍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周山镇北赦吴姓家族的生命史。

公元2021年是中国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年份,开启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始之年。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农耕文明的根基在乡村,在祠堂、在家谱。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有序从未中断的历史文化强国,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劳动人民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各阶层传统文化底蕴的守护者。

——时辛丑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专业委员会专家、深圳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晏金洲于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