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桥位于涂山雕塑公园里,现被垃圾掩埋,如果能清理出来,可能成为一景,说不定就有人专门跑去“打儿”,也为鼓励生育出上一把力。不知南岸有关部门意下如何?

岘山真武山(涂山寺前回龙桥)(1)

▲回龙桥就在那沟下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重庆多山又多水,桥也就多。中国人把山和水都看作龙,山势或水流呈回转状者,就叫做回龙。如果那桥架在水流呈回转的地方,就会取名回龙桥。重庆回龙桥的古桥不少,南岸就有两座。

一座位于南滨路与南滨西路交汇处附近,那儿原有一条小溪沟叫暮溪,从南山黄沙坎流出来。长江在那溪沟入江口处形成了回水沱,那桥就叫做了回龙桥。此桥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清光绪十四年(1888)整修,系单孔有栏石拱桥,长28.33米,高11米,宽9米。海棠溪上的通济桥宽才4米,渝万大道上的偃月桥宽才8.1米,在主城古桥中,以宽度论,此桥堪称第一。当年,此处位于重庆去綦江、贵州的正南路上,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挑夫、马帮骆驿不绝,由此桥的宽度也可想象那繁忙景象。这也说明,清中期后正南路改走黄葛垭,老正南路依然相当繁忙。

另一座位于真武山(也称涂山)山麓,现涂山雕塑公园内,现今虽存,但已经被垃圾掩埋了大部分。要去看看,还得费点心才能找到。这座回龙桥的规模虽然小多了,又在山上,名声却大。此桥又名“打儿”桥,当年那些尚未生育的女子,都要来此“打儿”,那桥上桥边也就特别热闹。

早在西汉,重庆就有了涂山氏和夏禹的传说。早在唐代,就有了涂山寺。重庆人去涂山寺烧香,要从东水门或太平门过江到龙门浩,然后顺着一天门爬山。后来,人们发现经涂山寺去黄葛垭也很方便,而黄葛垭又是重庆正南路、东南路(去长生、南川)的必经之地。如果去迎龙,去广阳坝,走这条路还可以节约一段路程,于是这条路就成为正式的官道,称为东路。在一个时期里,这条路上也就相当热闹。秋收时节,长生、广阳、迎龙一带的农民,或挑或驼,通过这条路,将粮食送到重庆城出售,运输更加繁忙。

那时,南山还林木葱翠,山前有无数的溪流。其中一条叫做石洞溪,挡住了上山之路。清乾隆《巴县志》:“石洞溪,出棋盘山至龙门浩入江。”之所以叫石洞溪,是因为那溪沟附近有好几个石洞,一是涂洞,传说大禹夫妇当年就住在那洞中;一是虎乳洞。传说涂山氏生下儿子启后,每天都要去呼归石候望丈夫,儿子在家里饿得直哭。一只刚下过崽的大白虎寻着哭声找来,把他叼到那洞里,给他喂奶;三是打儿窝,传说把石头掷进那石洞里就可以喜得贵子。那石洞溪位于涂山寺前,实际是涧。山势陡峭,涧里乱石堆砌,行走相当不便。如果不越过涧去,又没有路可走,于是就有必要修桥。

那回龙桥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风雨桥,也就是桥上有廊。因桥不大,那廊也短,只能叫作亭。在桥下的山洼洼里的石洞边,不知何人塑了一只乌龟和白蛇,龟蛇二将本来是真武祖爷的卫士,称为玄武。又不知是哪个既不懂又喜欢乱说的人,将其称为打儿窝,说只要把石头掷到乌龟身上就可以生儿子,掷到白蛇身上就可以生女儿。此说一传开,来求儿女的人络绎不绝。周边的小石头几下就捡完了,于是那桥边就有人专门卖小石头,供人投掷,那石头就称为打儿石。真武祖爷竟然管起生儿生女来了,也是笑话。

涂山寺前这座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单孔有栏,长3米,高5米,宽1.33米。清同治《巴县志》:“回龙桥,县南七里石洞溪,由此上涂山。”民国《巴县志》:“孙囗云捐建。”这孙囗云是何方人氏、为何捐建、出资多少等等,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桥是南岸保存完整的古桥中最古老的一座,比海棠溪已经掩埋的通济桥早了一百多年。即使放在主城区来看,此桥的历史也比江北渝万大道上的三洞桥、偃月桥、至贤桥要早一百多年。

此桥取名回龙桥,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那涂山上一个岩洞里有一条巨蟒,修炼了一千多年。有一年下暴雨,山洪暴发。巨蟒趁机“出蛟”。来到回龙桥前,遇到一个采药人。按天庭规定,出蛟时碰见的第一个人,对巨蟒有封咒之权,封它是龙就是龙,咒它是妖便是妖。那采药人看见头上长角的巨蟒瞪着绿莹莹的大眼望着他,骇得浑身打闪闪,差点儿就要喊出“妖怪”二字来。但他转念一想,巨蟒修行千年,何不放它一条生路。于是,他镇定下来,战战巍巍地对巨蟒说:“你要当龙,就去东海,不要留在这里害人!”巨蟒大喜,三次回身向采药人点头致谢,然后迅速顺水而下,从龙门浩跃进长江远去。于是,此桥就叫做了回龙桥。据说那采药人后来成了名医,活了九十九。

石洞溪从一天门流出,经摊子口,在上浩轮渡码头下侧跌下悬崖,流入龙门浩。清末民初,龙门浩被外国人看中,修了很多洋行、工厂、仓库、别墅什么的。石洞溪隔断交通,十分不便,于是就在那悬崖里边修了一座石拱便桥。那桥正对龙门浩石梁,“龙门皓月”乃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站在此桥上正好欣赏这样的美景,于是取名皓月桥。

只可惜修南滨路,那皓月桥被毁坏了,其具体位置如今已经找不到了。石洞溪也被填埋,无踪无影,只是回龙桥还在。不过,那桥已经被泥土、落叶垃圾掩埋了,只能从那石栏杆和石坎坎推测那石桥的大小。那打儿窝和那乌龟白蛇什么的,当然更不见踪影。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将那垃圾挖开,或许可以让其重新露出“庐山真面目”。加上那路边大树下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回龙桥”三字,还可以引重庆人去那儿抒一点儿“怀古之思”。如果重塑乌龟抓白蛇,说不定也能吸引女同胞们来“打儿”呢,还可能为振兴生育事业做点贡献。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