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鸦片战争共分为两次,第一次从1840年开始到1842年结束,第二次从1856年开始到1860年结束。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王朝失败告终,本文从多方面论述鸦片战争失败的缘由,特别是经济问题对战争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开始,我们一说起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总会提到清政府的腐朽、双方军队武器的不对等,但是武器装备上是有差距,但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新论鸦片战争败因)(1)

武器到底差在哪?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用大量材料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英军处于火器时代,但清军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还是西洋火器。清军用的鸟枪,是根据葡萄牙火绳枪仿制的。清军使用的火炮,枪基本还都是前装式的,同属于西方加农炮系列。虽然比清朝的精度是要好,但基本还处在一个档次上。双方的军舰在当时也都是木头船,主要依靠风。火轮船虽然已经发明,但是用于军舰的技术还不成熟,英军派来的军舰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轮船也有,但主要是作为辅助船只应用的。双方的火炮都是从前面装药,在后面点火,如果要说优点的话,无非就是英军装药射速都要快点。

因此,中英双方武器的差距关关键在于质量。也就是说,虽然大致属于同一类型,但是清军的质量太差。

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的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事实上,清军早在与明军作战时,就从明军手中缴获了大量西式武器。后来又大量地进行仿制,因此“清军使用的鸟枪,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年间的葡萄牙火绳枪”。但是清代并没有对武器进行持续研发和改进,一把鸟枪通常用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茅海建说他见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换的鸟枪。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新论鸦片战争败因)(2)

大炮也是这样,清军使用的火炮,虽然是仿照西方17~18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但也都是已经用了上百年了,有的甚至是明朝的东西。换句话说,从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的200多年间,中国军事工业没有任何进步,甚至还有退步。比如明末清初,中国就引进了“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的技术,非常有威力。然而到了清代,中国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掌握了这门技术,在鸦片战争中看到英国使用这种炮弹很厉害,才在战争之后费了很大力气进行了“二次引进”。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征西的时候,在陕西发现了明朝末年的“开花炮弹”,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

至于明朝已有武器技术为何会在清朝失传,要赖清朝严密控制武器技术的传播使用,地方上重新回归冷兵器时代,借此形成中央对地方的武器压制。时间一久,严密保护的武器技术就被人们所遗忘。当然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们就不多赘述了。

鸦片战争共花了多少钱,又花在了哪里?

战争就是烧钱,第一次鸦片战争共花了多少钱呢?道光皇帝曾经下过一个上谕,说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是花了2000万两白银。而据鸦片战争研究的权威茅海建根据第一手材料进行的统计,这次战争,中国最终是花了3000万两。

那么,英国人花了多少钱呢?茅海建在《英国议会文件》中看到了英国政府对下院质询时开出的一份对华战争支出的账单,421万镑,折算成白银,相当于1263万两。也就是说,只相当于中国的40%。

这场仗是在中国打的,英国人是万里远征,理应中国有地利,为什么结果却是英国的花费不到清王朝的一半?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新论鸦片战争败因)(3)

补足欠饷

据估计,八旗绿营每千名士兵的月军饷是7000两,每千名勇的月军饷是6000两。很多士兵都没见过军饷,却还想当绿营编制内兵,因为这是个肥缺。之所以不发军饷还称其为肥缺,就在于士兵拿着皇帝发的兵器对向无辜的百姓,抢来的钱则被他们抽大烟了。

但是在战争期间,清朝为了调兵遣将,就会尽量补足军饷,比如大沽炮台炮战时上奏给咸丰的奏折里,守将为了说明自己军队士气高涨,就提到了已补足士兵历年欠饷。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新论鸦片战争败因)(4)

总之在晚清时期,一遇到打仗调兵,少不了补足欠饷这条。

集结调兵也是个大问题

晚清时候,满清绿营职能不是打仗,是类似警察,维持社会治安,是当时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因此清军的驻守十分分散,所以遇到真要打仗了,集结调兵是个天大难题。

以前清朝防卫的重点在西北西南和东北,所以在鸦片战争中,集结部队也全靠抽调。大量调遣了云贵川、陕甘、吉林和黑龙江的“劲旅”奔赴浙江前线。在当时行军全靠走的年代,抽调部队的行军速度极慢并且花费了大量的军费。据记载仅吉林、黑龙江的3000士兵就花费了近30万两。

1841年4月16日,浙东反攻失败后,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550人到达,剩余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结果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豆腐渣工程——清军武器

各地的清军平时装备很差,根本不能打仗。出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制造。而且出征前,还要发放大量的行装费和路费。加到一起,和新建立一支军队所花的钱差不多了。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调兵的同事,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制造火炮。据记载,广东一省铸造的火炮达到一千多门,福建铸造300多门,浙江铸造1100多门,江苏铸造一百多门,山东铸造73门,江西铸造85门,奉天铸造195门,除了火炮,大量的鸟枪、火药数不胜数,所用军费同样数不胜数。据说虎门炮台就用掉了40万两。

重新制造的质量也非常堪忧,关天培接收到朝廷制造的40门大炮,试炮的时候就炸掉10门,自己人都被炸死了。因为工艺太拙劣,炮身里都有裂口,可以储水一碗。同样根据前线奏折对大炮的形容是:“大炮以铁砂掺泥料,外包铁皮。”“适用之炮无多。”

所以不论陆战海战,满清老兵全部不敢按规章填放足额火药,他们一般填放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火药,但是这样炮弹射程和威力将大大削减。

最大的经济问题——腐败

贪污数量也很巨大。满清任何一个将领都挺有钱的,大宅子里黑压压的仆人,但是全部都是正规编制的士兵,仆役、马夫、轿夫、厨师、花匠、看门的全都是正规在编的手下士兵。比如处在浙江前线的军官们琢磨着发财手段,虚构了一支9000人的“南勇”,以这个为名义,骗了国家10万两军费。宁海知县以修理城墙、支应兵差之名,贪赃34587两白银。总兵郑国鸿之子郑鼎臣虚构了一支20000人的水军队伍,套取国家兵饷三四十万两。

奕经受道光命驰援浙江战事时,带了大量的随从,这些人无不是他的亲朋好友、王公大臣的纨绔子弟。从北京到浙江一路下来,游山玩水,整日花天酒地,硬是将一次驰援行动变成了公款游玩。

这类事件在鸦片战争中层出不穷,留下很多资料。各级官员贪污总数最高可达上千万两。也就是说,有1/3的军费,是直接被贪污掉了。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新论鸦片战争败因)(5)

林则徐革职后就曾感叹:“粤营以水师为最优,其岁入得自粮饷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禁绝烟土,则去其得项百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之所必不得也。”(土规:鸦片走私的陋规)

之后的曾国藩更是一针见血:“国藩数年以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怎么样?

清王朝的财政体制是皇室财务与国家财务分别管理,内务府总管皇室财务,户部总管国家财务。二者各成系统、各有固定的收支项目。

(一)内务府

内务府是清代所特有的机构,职务就是总管皇室的财政。皇室事务诸如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皆由它管理。除这些事务之外,还把持盐政、 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内务府主要的财源来自于皇庄的地租 ,户部的拨款 ,工部缴纳的实物以及盐政 、织造 、各省大臣进献的财货等,皇室有专门的内务府库藏。相对于户部总管的国家财务而言,收支项目稳定。

(二)户部总管的国家财政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财政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的收支项目与数额,必须按户部的规定或得到户部的批准。这段时期,清政府的财政奉行“量入为出”原则,即“在岁入的范围内管理运用岁出的原则。”是一种稳定而保守的财政。之所以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主要是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每年支出项目是固定的,每个项目基本有其定额,各项收入也有其定额,且各年变动幅度不大。在承平年代,收支相抵,略有结余。结余存入户部银库。若遇战争或灾祸等特殊情况,造成入不敷出的时候,则动用库银。若库银不足或中央不愿动用时,则采用临时措施,如增税、开捐、加派商人报效、盐斤加价等,以增加财政收入。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财源是来自于田赋、漕粮、专卖收入(盐、茶专卖)、关税以及杂税。18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开始推行摊丁入地(摊丁入亩)制度,以田赋的形式征收丁银和地税。田赋由地方政府于每年春秋两季征收,采取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因此又叫“钱粮”。漕粮是一种以实物为征收对象,用于京城的皇室、贵族和官兵的日常开度,其征收范围只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八省。除此二者之外,盐专卖与关税也是数量较大的两个收入项目。

总的来说,战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在这个时期,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33%。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财政瞬间被打落低谷。特别是清政府在战败后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将压力传递到了百姓身上,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据统计,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1853年,仅仅三年便产生了2963万两白银的军费开支。随着内战波及面的不断扩大,使得清政府控制范围缩减进而导致了财政收入在征收范围上的缩小。1853年以后,户部原有的各种财政收入不到旧额的十分之四、五。其中,尤以1853年为最低,仅为常年收入的 41.5%。长年的入不敷出不断消耗着户部的积余。户部不仅很少有所积余,甚至有些年份还出现了亏损。如1852年便亏银一百九十多万两,1853年亏银四百多万两。特别是在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清政府的财政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

户部作为中央财政的管理机构,在内战时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而地方财政也未能幸免。其中,造成地方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则是军饷的筹措。特别是位于战区内的省份,不仅本省军队的作战布防需要粮饷的供给,而且外省援军的云集,也需要就地供应。到了内战结束的时候,各省已经是“库贮都久形空匮,地方财政面临瓦解。”

而具体到1840年,清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4000万两白银,鸦片战争的军费占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70%以上。而英国那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5540万两。也就是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的整整4倍!对英国来说,这场战争,只花掉它全年收入的8%。

三年的战争拖垮了清朝的财政,在战后,道光帝曾让刑部尚书亲自去户部清查家底,结果发现账面上应有白银1200多万两,实际却不到300万两。

这样的战争,清朝再怎么地大物博也扛不住这样的损耗。

参考文献:《天朝的崩溃》《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重说中国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