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海的尽头是草原”这个片名时,感觉十分迷惑:海的尽头,为什么会是草原呢?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上海的育婴堂收满了无家可归又嗷嗷待哺的孤儿,时任内蒙古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得知之后,主动请缨把孤儿们接过去,让草原人民来抚养他们长大。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3)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4)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5)

从上海到内蒙,跨越半个中国,辽阔的大草原用最包容的爱接住了这群孩子,即便是再困难的时期,各民族的人民都能携手谱写出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浪漫。

当知道60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之后,便很难不感慨:这片名起得真美,真诗意!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6)

电影是从一段令人意外的寻亲之旅开始的,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在人生暮年,想找到多年前被送往草原的妹妹。

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我完全没想过,尔冬升导演会从这样的角度来展开叙事。

我曾经以为,如果一定要有一段终其一生都念念不忘的寻亲之旅,那一定会是那些长大后的孩子试图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寻找亲生父母。

看过电影又看过一段段资料之后才发现,是自己格局小了。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7)

扎根草原的向阳花

1960年夏天,从上海被接到内蒙古的孩子中,有一个3岁的女孩叫温读书,当地干部为她起了一个蒙古名字叫“娜仁其其格”,意思是“向阳花”。

她回忆当年,父母为了收养她,特意花了4元钱买了一斤糖,在物资匮乏的当年,这真的是非常珍贵。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8)

2019年,有一档节目纪录了娜仁其其格的圆梦之旅。

节目中,她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如今女儿终于要带她实现,看到她坐上列车,我以为她是想要去上海看一眼自己出生的地方,不料,她却在呼和浩特东站下了车。

为什么会是这里呢?

直到看到她来到乌兰夫纪念馆,向这位恩人献上自己最圣洁的哈达,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她早就已经是扎根在大草原上的向阳花了。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9)

电影中,马苏饰演的母亲萨仁娜,小心翼翼地将草原上最宝贵的奶豆腐给抱来的女儿吃,自己却只能舔一舔手指,不知看哭过多少观众,然而这只不过是当时无数草原父母都曾做过的事情罢了。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0)

娜仁其其格的父母,自己吃的都是粗粮,却要把细粮省给她吃。

我还曾经看过另一位“上海孤儿”宝德的故事,她也讲过,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有点吃的父母都舍不得吃,都要留给她,所以直到十六七岁时,有人说她是“小上海”,她回去问了父母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1)

这些孤儿,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国家的孩子”,如今都已年过六旬。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众中,也有不少“国家的孩子”,其中一位叫其木格的老人说自己是10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来自南方,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2)

还有一位叫王亚平的老人,更是直到2015年时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3)

当年去上海接孩子的人说,孩子们都饿得皮包骨,生怕不能顺利接回去,可是现在看看这些已年过六旬依然精神焕发的“国家的孩子”,完全能够想象当年的草原母亲曾经为他们的成长奉献了多少。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4)

草原母亲,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在孩子们没有牛奶的时候,是来自不知道多少草原人家的奶坨子哺育了他们。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5)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这群“国家的孩子”是不幸而又幸运的,从小在朴素却浓厚的爱意中长大,就像娜仁其其格所说,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孤儿,她有父母;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6)

就像宝德,她不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母,也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讲起夏天的草原有多美,连脸上的皱纹都绽放得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灿烂,电影中放弃寻亲的妹妹杜思珩,又何尝不是草原上的那朵向阳花呢?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7)

无法忘却的草原母亲

在所有平凡又伟大的草原母亲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都贵玛,在19岁尚未结婚的时候,她便成为28个孩子的母亲。

那个时候,刚来到四子王旗的28个孩子,最大的才5岁,最小的还没满周岁,还无法立刻适应陌生的环境,她承担起妈妈的职责,从喂奶把尿开始,日夜照顾着他们,直到后来把他们健健康康地交到养父母手中。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8)

一生都不曾生育的她,如今却是子孙满堂,长大后的孩子们依然深深地眷恋着这位母亲。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19)

还有一位叫张风仙的母亲,她收养了六个当时最大的孩子,其中一位叫黄志刚,他之所以姓黄,是因为从小便来到了镶黄旗。

如今的黄志刚,也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0)

电影中的杜思瀚,已经垂垂老矣,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记忆,这一段,也让我非常感触。

曾经的草原母亲们,大都已经去世,曾经的上海孤儿们,如今也都是老人了,随着当事人的渐行渐远,那段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故事,似乎也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那段历史,是值得铭记的,而且这种铭记,不应该只体现在历史资料的记载之中,还要抵达更多人的内心深处。

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1)

对于成长在富裕年代的我们来说,或许很难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难与伟大,所以尔冬升导演选择了一种能让最广泛的普通人共情的叙事手法,使得整部电影传达出了一种完全不受时代限制的人文关怀。

就像马苏所说的,这部电影,“特别轻又特别重”。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2)

爱,既可以是宽广无涯的大爱无疆,也可以是珍惜眼前人的平凡之爱,大爱又何尝不是由点滴小爱铸成,最重要的是,有心。

原本,“三千孤儿入内蒙”是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件,一旦讲不好,很可能会让人感觉空洞而遥远,但电影却并没有刻意去呈现什么大场面,而是用细腻到所有人都会有所感悟的亲情视角来表达,润物细无声地让大家默默湿了眼角,选在中秋佳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档期上映,更是让人格外体会到亲人在身边的可贵。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3)

尔冬升用他身为导演的那份细腻,将他捕捉到的细节都还原到了屏幕上。

我们想象中的大草原,是蓝天白云下尽情驰骋的自由奔放,草原的风沙总是粗粝的,所以好像草原上的人民一定是粗犷的,然而其实,他们也同样是温柔而包容的,他们敬畏天地,也相信缘分,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比我们还要细腻——

电影中饰演父亲的阿云嘎,是蒙古人,他曾说到,在他的老家,也有被收养的孩子,可是当地人不会叫他们孤儿,而是称之为“远方的孩子”。

我想,在他们心里,这些孩子就和他们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也从来都不是什么累赘和负担,而是上天赐给他们最宝贵的礼物。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4)

生生不息的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循环,那些孩子,长大之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草原母亲、祖国母亲。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5)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6)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7)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8)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今天,在全国各地,像“三千孤儿入内蒙”一样的中国式浪漫,也从未断绝,一批又一批“国家的孩子”,永远能感动你我。

感受海的情怀(海的尽头是草原)(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