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层楼极处看(更上层楼)(1)

更上层楼极处看(更上层楼)(2)

深圳城景俯瞰。

更上层楼极处看(更上层楼)(3)

潮汕民居。

更上层楼极处看(更上层楼)(4)

广州,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北座)。

更上层楼极处看(更上层楼)(5)

广州,正金银行旧址。扫码看视频

楼,是建筑亦是空间,它关于技巧,更关乎底蕴。

广东的楼,既是1.27亿常住居民的栖身之所,也是街头巷尾百味烟火的出处。广东人的生机汇聚在一座座楼里,是日常生活,也是繁盛商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地标楼宇,它们不断勾勒出城市和乡村的人文地理“氛围感”,而时代新力量也从这些楼宇中接踵而出、破壳成长。

01

老建筑“证件照” 记录城市肌理

从广州的骑楼到江门的碉楼,从梅州的花萼楼到潮汕的下山虎,木构泥筑、五方杂厝,广东各地民居或左右相抱,或连点成片,这既是头有片瓦遮风蔽雨的现实选择,也蕴含着广东人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

因拍楼而小有名气的广州博主蓝佳有,手机里存着不少广州老骑楼的照片,与游客照不同的是,蓝佳有给骑楼拍的照片方方正正,仿佛“证件照”。爱群大酒店、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南方大厦和龙津西路的骑楼,都在画面中间“正襟危坐”,随着蓝佳有拇指一点、咔的一下,完成了一次“证件照”拍摄。蓝佳有把这些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也获得了不少点赞与评论。其中不免有评论好奇,这些照片是怎么拍摄的。“用手机拍,再导入到电脑里把建筑的透视拉正。”蓝佳有的拍摄设备,并没有摄影博主专业。“我之前看到的历史建筑图大多是局部,整体氛围很美。而我比较好奇这些建筑的全貌是什么样的,就给它们拍正立面的照片。”

这些没有调色和滤镜的“历史建筑证件照”,成了蓝佳有社交平台的独特内容。蓝佳有在照片简介里会补充拍摄的建筑信息,时常能唤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在南方大厦的“证件照”下,蓝佳有在简介里写上建筑的面宽、进深、高度等信息,网友在评论里热烈补充:“南方大厦当年是广州的第一高楼,大楼天台还设有空中花园、游乐场。”还有网友回忆:“细个同阿妈逛百货公司一定要去南方大厦。”

蓝佳有的账号更新全凭自己的热情。“我一般在周末、休息日的时候来逛逛,人挺多的。”蓝佳有常去的永庆坊、恩宁路街区是广州的老城区,也是热门景点,车流不断、人来人往,比起神情兴奋、形色匆匆的游客,他显得更加自在从容。为了拍摄老楼的全景,他通常需要到街对面或者河道对面拍摄,为了凸显出建筑主体,还需要后期在众多素材中选择人、车相对少的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时间久了,蓝佳有对广州老建筑的分布有了更多感受:“广州的骑楼一般不是独立的,是一片一片的建筑群,在这里生活不是单单在一栋楼里,而是在一个非常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中。”

蓝佳有的手机记录广州老建筑,留存广州的“城市肌理”,这些民居古建以沧桑深沉的面貌隐于车水马龙间,其中的审美趣味、亲疏交际如血脉一般影响着广州和广州人的气质。

02

建设师们绘就现代城市“封面”

从广州荔湾的水榭楼阁到深圳罗湖的高楼林立,楼的形态因为城市性格也在不断更新。

如果说天际线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封面”,那么错落有致的高楼就是这座城市基建硬实力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建一层的“深圳速度”,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陆建新当年曾参与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我们通过滑膜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速度,1984年这栋楼封顶,当时站在这里的时候,有登顶泰山的感觉。”

1982年,陆建新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不久,被分配到湖北荆门工作。“我是学工程测量专业的,当时说要去广东工作,我们都没去过南方,还是很新奇。”在建设国贸大厦时,深圳罗湖区周围都还是一片荒地和矮房,陆建新和手中的仪器共同见证了国贸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过程。53层、160米,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工程一举打响城市品牌,深圳速度从此名扬四海。

现在,全国劳动模范、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站在深圳国贸大厦的顶楼平台,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他指向西边告诉我们“深圳第一高楼”的纪录不断地被刷新,他后来在深圳又参与了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和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的建造。站在高处,陆建新提到他去过很多城市,“但最喜欢的还是深圳的天际线”。由于深圳高楼众多且分布广泛,这里的天际线也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效果。

陆建新及其团队参与建造的高楼的钢结构模型,不少被收集在深圳市南山区的钢结构博物馆内。除了深圳的高楼,还有位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除了建设深圳,陆建新及其团队还参与建设过迪拜地铁专线、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和巴新布图卡学园等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建筑。

“我参与建造的高楼有很多,但到了今天,我们追求更多的是建造更多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近几年,陆建新和技术团队还建设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南山区公交立体停车库等项目。

站在南山区公交立体停车库前,陆建新向我们介绍这个独特的“停车楼”。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区,68辆公交车“住”进900平方米的停车楼,而如果按常规设计停在地面的话,900平方米只能停12辆公交车。正值下午4点,来往于立体停车库的公交车频次渐增,在频繁入库和出库的操作下,立体公交车库井然有序。用来“住”公交车的大楼让楼宇建设充满了更多可能。

现代楼宇的建设,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转变。2020年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当高度不再成为城市建设的第一追求,从业近40年的陆建新向我们说出他的感受:“我们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现在追求深圳温度,每一次建一栋楼都是一种新的探索。”

成千上万座楼宇在特区深圳的土地中生长,每一栋楼都有它的建造故事和美学特征,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楼宇也让“城市封面”更加多彩、生动。

03

横琴前海筑梦 港青创业港湾

从工业园区到商业大厦,高楼在商贸往来中真正苏醒,焕发生机。正在建设中的珠海横琴和深圳前海,这里在建和建成的楼不少,进进出出的创业者和弄潮儿也在这里快速成长。

在中国香港出生的董含灵,在美国读书,工作后回到了深圳。“我父母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到深圳安家了,我也觉得这里的机会更多。”短短4个月,董含灵的创业团队已经发展到70多人,“以前我们在前海梦工场办公,现在人多就搬到了新的办公地点”。

董含灵提到的前海梦工场,是深圳结合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的深港澳青年双创基地。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基地,联动周边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国际人才服务、创新基金、孵化器、加速器等全链条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截至2022年5月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团队591家,其中香港团队325家,累计融资超29亿元人民币。

对于董含灵来说,选择创业地点,除了扶持优惠政策,“软实力”同样重要。“这里的办公氛围特别好。小伙伴们在这边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这边也有特别多创业公司,我们可以有一些联动。”在前海梦工场创业期间,董含灵团队的左邻右舍同样是年轻的创业团队,梦工场为这些创业团队提供了充分的公共空间,头脑风暴、项目计划都在这里得以实现。

除了创业,董含灵在内地还牵挂着一群孩子。她在美国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广西南宁支教,孩子们的真诚和热情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带他们来看过深圳的楼。”董含灵谈起支教的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在,董含灵和她的创业伙伴们搬进了新的办公地点,同样在深圳前海。她的创业项目已获得天使轮融资,估值2亿元,并在今年9月上线应用市场。同时,她曾支教的孩子们也有不少已考入当地高中,每年她也会抽出时间去广西探望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董含灵和她支教的孩子们,正共同奔向他们的梦想和未来。

制片:陈伟斌

策划:陈成效 胡群芳

统筹:陈蓓蕾

编导:魏雄锋 黄薇

采写:黄薇

视频/摄影:魏雄锋 黄薇

伊凯文 张驰 陈杰豪

曾俊豪 邵嘉慧 李佳滢

郑雨楠 程昆 陈冲

凌一凡 苏思源 毕一凡

王子怡

视觉设计:

欧阳静 曾俊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