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千万家,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6年来,江苏南京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食品抽检量从2015年3批次/千人,提高到2020年9.28批次/千人,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让南京人拥有了更放心的美好“食”光……
2015年9月,南京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6年来,全市上下全方位、多举措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全力守护好每个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日前,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1.01%。
南京通过坚决守好“底线”,全市未发生食品安全等级事故或造成严重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连续5年在省对市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打造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个、省级4个;打造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9个。建邺区市场监管局获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获评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突出“保民生”,加大投入,筑牢基础,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南京市食品安全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加大,2017—2021年,增长三倍。区级累计投入约2.74亿元。
加强基础支撑建设。建立以市级检验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设立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175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17家。7家批发市场、347家农贸市场全覆盖建成快检室。建成餐厨垃圾集中处置单位5家、就近处理设施140余座。全市12个公安分局全部成立食药环侦大队,107个街道市场监管分局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
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在全市层面建设“南京市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一企一档”,实现数字赋能监管。在餐饮监管、卤菜追溯、小摊贩管理等具体环节加大智慧手段推广运用,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瞄准“风险区”,创新机制,全程管控,强化冷链食品监管
在全省率先建立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积极构建“集中入库、全程追溯”模式。建仓以来,累计入仓监管进口冷链食品106501批次、31.42万吨,开展核酸采集31.76万份。
加强“三小”行业整治。针对小作坊,制定“三清四能”标准,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帮扶改造500余家,打造示范点432家,积极推进“名食坊”创建。针对小摊贩,推出“六统一”管理制度,加强备案和定点管理,实施“十二分制”考核,累计打造小摊贩集中示范点11个。针对小餐饮,按照“规范存量、严管增量”的思路,强化新开餐饮事前指导,推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排水排污综合整治。
全程管控网络餐饮。加强网络餐饮主体备案,推动监管部门与外卖平台实现许可数据、入网数据共享。鼓励企业加入“外卖产业专委会”,在网络餐饮领域探索阳光餐饮平台建设。制定《餐饮单位送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和“餐饮外卖一次性封签”地方标准,建立外卖骑手“六统一”管理制度,加强送餐过程把关。
规范农村家宴管理。建立厨师登记培训机制、申报备案机制、分级指导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严防农村家宴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目前已在高淳区试点,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成一个集体聚餐点,建设了44家硬件条件好、管理规范的示范点。
融入“共享性”,拓展渠道,鼓励参与,创新食品安全志愿服务
依托街道网格员队伍,创新开展“食品安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以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网格员为主体,实现了市场监管重心的下沉和延伸。
建设“食品安全工作站”。在餐饮商业区、小作坊集中区、农贸市场、学校等场所累计建立“食安工作站”116家,覆盖各类食品企业近1万家,并以“一站两职责三机制五统一”规范工作站管理。疫情期间,工作站成为特殊时期保障南京全市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
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建立多方参与的保险工作机制,创新“保险服务综合体”模式,签约方在提供保险基本服务的同时,还须具备相关资质,对参保单位开展培训和风险排查。目前,全市共有投保单位2298家、保费769.08万元、保额46.22亿元。
注重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统一应用12315平台处理食品类投诉,食品类消费投诉按时办结率达到98%以上。修订《南京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将单起案例奖励金额上限提高至50万元。(陈世友 程燕妮)
来源:中国食品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