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

KAWS《Seated Companion》,铜、喷漆,120×79.5×71cm,2011年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3)

人们惧怕媚俗,它是坏品位的代名词,是肤浅、堕落、泛滥的。尽管含有强烈贬义,但媚俗作为现代主义的本质,甚至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对其负面影响的夸大让人忽略了它并非一无是处。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媚俗。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4)

01 何为“媚俗”?

手握立春第一杯奶茶、说着“拴Q”“绝绝子”、拿着艺术名作图案的手机壳、穿着大大logo的衣服,以及武康路大楼前的郁金香“照骗”……作家王小波说:“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你中枪了吗?别紧张,别恼怒,欢迎自我审视。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5)

在某社交平台,上海武康路大楼前的郁金香网图引发争议。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6)

艺术图案手机壳,你用过吗?

庸俗也好,媚俗也罢,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融入日常,无法避免,不可或缺。一提到这个词,人们都会下意识认为它含有贬义,是该被取缔的、唾弃的且不可取的。日常生活如此,艺术创作更是如此。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7)

村上隆《Mr.Fujiko F. Fujio and Doraemon Are in the Field of Flowers》,丝网印刷,58×51cm,2019年

媚俗艺术(Kitsch Art)一词来自德语,又音译为“刻奇”,被定义为“次等的视觉艺术形式,对现有艺术风格欠缺品位地复制与模仿”。美国战后艺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文章《先锋派与媚俗艺术》中指出:“媚俗艺术是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觉。”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8)

安迪·沃霍尔《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墨水、亚克力、丝网版画、麻布,101.6×101.6cm,1964年,成交价:1.95亿美元,成为最贵20世纪艺术品。

其特点是既“节约”时间,也“扼杀”时间。一方面,获得媚俗艺术是及时、高效、廉价且方便的——某宝9.9块梵·高手机壳顺丰包邮第二天送达;另一方面,它又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忘记烦恼、打发时间、放松享乐。另外,除了用于娱乐,也有出于政治、宗教等宣传层面的媚俗艺术。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9)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0)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1)

不同版本的梵·高主题电影和沉浸式展览,这种IP化也是媚俗化的表现,并以电影、音乐、插画等不同形式反复出现。

同时,它还体现出一种儿童与成人受众的融合。其中,后者的童稚化导致他们需要依靠媚俗艺术来逃避现实的压力与复杂,这反过来又加深了这种退化。当代艺术中的动漫、卡通化倾向即是如此。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媚俗与丑有时共存,但并非都是如此。看到一件媚俗艺术品,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土、低级、俗不可耐,但它不一定是丑的,甚至可能是精致可爱的,具有迷惑性。反之,丑的作品也不一定媚俗。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2)

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Untitled》,布面丙烯,91×91cm,2007年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Study for a Head》,1952年,这一恐怖丑陋形象显然并不媚俗,也不符合传统审美。

02 为何“媚俗”?

尽管在现当代,媚俗艺术十分泛滥,但其表现形式比人们想象中出现得更早。德国作家弗兰克·韦德金德(Frank Wedekind)就曾指出:“媚俗艺术是哥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当代形式。”只不过自19世纪起,其声势才开始浩大起来。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4)

Jean-Honoré Fragonard《A Woman with a Dog》,布面油画,81.3×65.4cm,约1769年,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背后原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首先,这与文化艺术产业的商品化、中产阶层的崛起密不可分。艺术与“美”成为一种可被大量复制、售卖的商品,其受众也从精英、贵族扩大为更广泛的中产阶层。换句话说,媚俗是艺术受众的下沉,也是现代民主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其次,工业革命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亦极大加速了媚俗艺术的传播。单从数量来说,人类过去30年来创作的图像比过去整个人类历史创造的总和还多,这背后离不开交通、互联网、数码印刷技术的发达。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5)

马蒂斯风格帆布包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6)

风靡一时的莫兰迪色

除了时代变化,在其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色——创作者、宣传者、消费者,也在或多或少加速其发展。有时,创作者并非有意创造媚俗艺术。比如,《蒙娜丽莎》《星月夜》等作品本身并不媚俗,它们出现在艺术史课堂的幻灯片时同样不媚俗。

但这一形象大规模出现在地毯、盘子、T恤等商品上供人挑选时,或者被投射在某些沉浸式展览中时,它就无可避免地成为媚俗品。同时,在媒体、商家饱含消费主义意味的宣传下,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众跟风。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7)

“蒙娜丽莎”T恤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8)

不断被模仿的法式穿搭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19)

以超模Bella Hadid为代表的“时髦知识分子风”在去年走红

但有时在当代或超当代艺术中,面对媚俗艺术的泛滥,没能“坚守初心”的创作者就可能成为媚俗者。正如以奈良美智为代表的萌系女孩走红后,必然会出现风格相似、作品价格更低的奈良2号、3号。因此,从创作者、宣传者到消费者,媚俗在每个环节几乎都所向披靡。

而从艺术市场来看,媚俗艺术就像所谓“贵妇级”护肤化妆品的平价替代——几千万上亿的作品大家买不起,那就入手与之风格相似者。一波接一波,新的“平替”不断出现。当然,也有挑剔的消费者不肯将就,宁愿买价格相对便宜的纸本、版画,或相对低廉的联名款等生活用品。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0)

奈良美智《背后藏刀》,布面丙烯,234×208cm,2000年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1)

艺术家山本麻友香的作品,她被称为“奈良美智的接班人”。

03 媚俗=贬义?

面对媚俗艺术,没有人能够真正“幸免于难”。评论家大多对其口诛笔伐,艺术创作者也时刻警惕自己滑入媚俗境地,这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它真的百害无一利吗?

站在受教育的精英视角,对媚俗的拒斥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阶层的维护。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常看到这种叙事——来自农村的xxx竟熟读海德格尔、竟在田间走秀、竟多才多艺……这背后是他们被默认为没有文化、艺术与时尚方面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而对于这些处于资源劣势的人来说,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媚俗艺术正提供一种教育的可能性。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2)

梵·高的杏花图案壁纸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3)

梵·高《Almond blossom》,布面油画,73.5×92cm,1890年

一般来说,人都是从“坏品位”走向“好品位”的。有人抵达了另一端,有人还停留在原地。品位本身具有阶层属性,大多数人希望提升品位,也是提升社会地位。这正是媚俗本身的矛盾之处。

在艺术创作中,媚俗并非前卫的反义词先锋艺术家出于颠覆与反讽目的曾大量借用媚俗艺术的技巧与元素。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端庄如圣母般的《蒙娜丽莎》复制品上画了两撇胡子,而其作品名《L.H.O.O.Q.》的含义更是堪称低俗——“她的屁股很性感”。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4)

马塞尔·杜尚《L.H.O.O.Q.》,铅笔、现成画,19×12.7cm,1919年

因此,对抗媚俗,正经严肃或许并非上策,讽刺自嘲更有效果,用魔法打败魔法。然而,这样做也存在风险——是前卫还是真媚俗,早已混淆在一起。波普艺术亦如此,反复被运用的商业化符号,到底是同谋还是反叛?而当代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提出的“坎普”(Camp)理念更是将“媚俗”的坏品位发挥到极致,“唯其糟糕所以美”。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5)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6)

2019年,Met Gala上的歌手Katy Perry与Rihanna,主题为“坎普”。

此前,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做艺术”时,毫不遮掩地答道——“为了钱。”这也让人一时无法分辨这是否是媚俗,毕竟一句直截了当的“为了钱”反而比一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的答案更显“清新脱俗”?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7)

达明安·赫斯特《Valium》,喷墨打印,127×127cm,2000年

在时尚、设计和文化领域,类似现象也层出不穷:2019年以“坎普”为主题的Met Gala、2020年奢侈品牌Balenciaga的七夕土味广告、诗人余秀华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见,媚俗与否有时已让人分不清,这也正是其颠覆传统的力量——模糊好坏品位边界,充满争议,让人疑惑,也引人思考。当然,也有人干脆不去分辨,直接“厚葬友军”。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8)

Balenciaga 2020年七夕广告

现代物质条件的极度丰富带来精神的空虚,媚俗艺术正是对此的回应。人们恼它、厌它、恨它,却又无法百分百摆脱它。其实别担心,把生活当作一场行为艺术吧,把媚俗作为手段,而非结果。当看到无数被利用、误解和滥用的艺术后,人们或许更能明白艺术的审美价值。今天,你媚俗了吗?欢迎留言分享看法。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29)

编辑、文张剑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30)

你不觉得你太丑了吗(今天你媚俗了吗)(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