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每一位读者的点赞和关注,感恩!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1)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意思是说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2)

张居正

张居正胸怀济世经邦之志,从他登上内阁首辅之位那天起便立志要辅助年幼的皇帝朱翊钧开创大明盛世,挽救明朝颓势于不倒。他既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和经济又要取悦于皇帝,说白了就是要取悦李太后,因皇帝还是个孩子,一应大权全在李太后的掌控之中。以李太后为代表的皇亲国戚本身也是天下百官的一部份,包括张居正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不例外。张居正的才能岂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之才可比,他是在与老天博弈,率土之滨全都成了他的棋子,其复杂程度和难度常人难以想象。

张居正在这错纵复杂、扑朔迷离的政治环境中还能象庖丁一样不但游刃有余,还能按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不能不说是大明王朝历史的一个奇迹。

正人先正己

巴结权贵历来是喜好钻营之苟且小人的一大能事,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因他以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面孔以对世人,想巴结他的人在他身上实在找不到空子,就把目光投在了他的家人身上。

在张居正的老家荆州,荆州知府大人赵谦巧立明目把官府的一千二百亩良田送给了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因张居正不知他父亲收受赵谦贿赂的事儿,只是常听父亲在家信中说起赵谦怎么怎么好,便对赵谦心存好感。赵谦的第一步目的达到后,便招集荆州所有员工集资要为张居正修牌坊,并写信告诉张居正,还想着能落个好呢,结果遭到张居正断然拒绝。

赵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着张居正之所以拒绝不过做做样给别人看而己,所以不但没有停手,反而大费周折地找到前首辅徐阶写了副对贴想,要刻在牌坊上。如果不是后来张居正派心腹金学曾去荆州整顿税务,顺带了解了这些事,张居正还一直蒙在鼓里。

金学曾不但了解到赵谦给张文明送了一千二百亩地以及继续为张居正在修牌坊,还查出赵谦本身就是个贪官,最要紧的是金学曾这次下来整顿税务,查出最大的偷税漏税人就是张文明,那一千二百亩地从没有交过一分钱税!

张居正得知这些消息后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正在全面整顿吏治,自己家里却出了这样的事,并且那个赵谦也是他张居正听信父亲的话一直栽培的人。这事如果让抗拒他整顿吏治的那帮人知道了,那还了得,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张居正思来想去,直接出一招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招,家丑外扬!他一边绕过荆州府直接派人前去砸了正在给自己修缮中的牌坊,一边借一次皇帝招见的机会,当着李太后和皇帝的面,把这些事和盘托出!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3)

李太后

李太后先是震惊后是欣慰!震惊的是张居正能自暴家丑,这是一般人会极力遮掩的事儿;欣尉的是她的儿子有这样的忠臣辅助何愁不能开创一个盛世!李太后当场定调,张居正的父亲年老糊涂,情有可原,那一千多亩地重新收回官府即可,所有的罪责全在荆州知府赵谦一人!

还没有等到官府抓捕,赵谦就死于他人下毒,谁下的毒?没人知道!

擒贼擒王

李太后的老爹武清侯李伟因年事己高要修陵墓,并自己找人选好一块地。按照明朝条例这完全是合规合法的,可李伟觉得按照条例修出来的陵墓不气派,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他女儿李太后念叨这事儿。李太后也知如按她爹的想法去做不合祖宗规矩,可又拗不过她爹,就通过大内总管冯保给张居正提出这事,意思是想办法给处理一下。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4)

武清侯李伟

冯保第一次给张居正说这事儿,正是国库中穷得连给大家发工资都发不出,还要用胡椒和苏木顶帐的时候。张居正也不回避这事儿,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啊,他立马回应,行啊!紧接着就安排朝廷中专门负责这事儿的官员去李伟选的地方勘察。明着的意思是别让李伟上了别人的当,还是让专家去看看,暗里张居正是寻细这一去勘察就是好几个月,几个月后或许国库中就有钱了,或许李太后能改变主意。这叫"拖"字决。

几个月后给李伟勘察陵墓的人已勘察完,国库中也有了点钱,但是李太后对这事的态度还是没有变,那个冯保有事没事就找张居正说这事儿。

在张居正看来,答应李太后让史部多拔点钱给李伟修陵墓也不是多大的事,可是不能这么办!因为正值他全力推行改革的时候,大多数皇亲国戚对他推行的改革都是阴奉阳违,总是冷不丁有人使个拌儿、找个茬儿,是他推行改革的一大阻力。张居正要借李伟的这件事做给那些皇亲国戚们看看。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5)

皇帝朱翊钧

张居正借一次给皇帝讲国事而李太后又在场的机会,他给皇帝讲起了孝道。他先是谈李太后对李伟的孝心来不断地给李太后戴高帽,简直把李太后说成了天下百姓必须学习的榜样,然后又给皇帝讲国与家关系,怎样怎产才能成为一代明君,怎样怎产才能开创一代盛世。张居正讲得是激情洋溢,小皇帝听得是心潮澎湃,李太后听得是心服口服。

张居正见时机己到,马上转口谈起了李伟要多花钱修陵墓的事儿,他引经据典说哪朝哪代哪个好皇帝怎么怎么处理类似的事情,哪朝哪代哪个昏君怎么怎么处理类似的事情。小皇帝年少气盛怎能不想做个明君?他直接对李太后说李伟的事得按朝廷的规矩办。李太后想反驳也张不开口,再者她心里也明白,她儿子能成为一代明君才是更重要的事儿!所以她顺着皇帝的意思让皇帝直接下旨给了李伟,按朝廷的规矩办,不许搞例外。

李伟修陵墓的事,对于李太后是家事,对于小皇帝是国事,对于居正是一件天大的政事。张居正借助这件事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谁还再敢凭这样那样的身份搞特殊?

虎口夺食

京城跟前的昌平县年年给朝廷上缴的子粒银总缴不够定额,天子脚下还有这样的事,实在是不雅观。张居正安排了人去查,结果一查查出了大问题。

昌平县是个好地方,沃野千里,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历代皇帝在封赏皇亲贵族和有功大臣的时候,就把昌平的土地你几十亩他几百亩地分了许多。皇亲贵族和有功大臣们谁会去种地呢,地是由当地的老百姓种,按核定好的产量,把粮食变现成银子交给那些皇亲贵族和有功大臣们,包括皇城里的这个宫那个宫的都有份,这份银子就叫子粒银,说白了子粒银就是皇亲贵族和有功大臣们的私房钱。当初核定好粮食折算银子的标准,多少年来就从没有变过。刚开始土地分封出去的少,遇上风调雨顺百姓们还能交得起这份银子,后来土地越分越多,就是风调雨顺百姓们也交不起这份银子,遇上好点的县官就东挪西凑给补垫上,遇上差点的县官没有管,老百姓就欠下官债,要遇上不好的年景更不用说,所以这昌平县就年年交不起朝廷的子粒银,并且越欠越多。

张居正让户部查了一下,这样的地方全国不止昌平县一个,全国还有好多,对于国家来说这得是多大的漏洞!

张居正怎样防小人(做事情不要前怕狼后怕虎)(6)

张居正

要不后来史学界评价张居正时说他刚直不阿,爱民如子?张居正在搞清子粒银的内情后,他要在虎口里夺食!

还是用处理李显的事一样,张居正借一次给皇帝讲国事而李太后又在场的机会,给那娘俩讲了下边这段话,

国朝自圣祖皇帝以来,已历九帝,每个皇帝在位时,都曾对皇亲国戚近侍功臣赏赐土地。截至隆庆六年止,在籍皇室宗亲有八千二百零三人。其中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零三位,世子五位,长子四十一位,镇国将军四百三十八位,辅国将军一千零七十位,奉国将军一千一百三十七位,镇国中尉三百二十七位,辅国中尉一百零八位,奉国中尉二百八十位,未封名爵者四千三百位,庶人二百七十五位。这些宗亲,每个人名下皆有赏赐田地,多的有一千多顷,最少的也有八十多亩。全部加起来有四百多万田亩。这仅是宗亲,若加上外戚、勋贵、功臣、内侍、寺观等赐子粒田,数字之庞大,一时还难以统计出来。去年户部统计,天下所有州府税粮,大约二千六百六十八万四千石。而领食朝廷俸禄者,计有文官二万四千人,吏五万五千人,武官十万人,卫所七百七十二个,旗军八十九万六千人,廪膳生员三万五千八百人。朝廷所收税银,根本无法应付这庞大开支。两相比较,每年所缺税粮大概一千多万石。

每年所缺税粮大概一千多万石。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李太后和皇帝娘俩一听傻了眼,真是当了家才知柴米贵!李太后一介女流,这么大的亏空能不心疼?她没了招,问张居正该怎么办。张居正等得就是她这句话,马上给出建议,所有收受子粒银的,无论是谁,每年按百分之三十的比例给国家交税!

李太后能不准吗?马上诏告天下,执行!并且李太后和她的族人带头执行!!

可以说,李太后和皇帝对张居正的支持,对张居正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然这个效果是张居正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一步步实现的。

(参考资料:《明史》)


听雪之无声,察未动之机。听雪者评文说字均是乡野传说,切勿对号入座,还请各位多交流。祝各位身心安康!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小编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欢迎您评论、点赞、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