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

保定城市摄影爱好者微信群、一日看尽保定城公众号、直隶尚书房公众号联合推荐摄影专辑:《荷之韵》。

摄影师:烟波浩淼

荷花,简称“荷”,说它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一点都不为过。

在地球上,真正属于人类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气候温湿,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那个时代,大部分种子植物是无法生存,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植物生长在恐龙、蕨类植物称霸当时的地球上。

物竞天择,有一种今天人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中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大约过了一亿多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也就是说,那一朵荷花,一直等了我们上亿年,那是一个多长漫长的约会呀。

聪明的人类发现,这种后来被称为“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

等了上亿年,荷花终于成为人类生存的粮食,这是一场人荷相生的约会,再后来荷花竟然又进化而成为我们精神上的粮食。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3)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4)

20世纪7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曾发现荷叶化石,历史至少有1000万年。

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这么巧,1973,那一年正好有了小编。

还是1973,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

西周初期,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中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莲花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叶荷,一朵茶,一粒籽,一截藕,普通至极,又神圣至极。

人荷之间,亿年等待,才换来一场同行。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5)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6)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7)

《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

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

《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已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华佗,在与人手术之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确实是一枝奇葩。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8)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9)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0)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今江苏吴县)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

保定古莲花池,即是京畿重地赏荷之佳处。蒙元之际(1227),元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莲池。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至于古莲花池之胜境,容之日后详说。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1)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2)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3)

荷花,可能是名目最为繁多之物。

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皆是此之天成一物。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

《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

《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芙蓉,即是敷布容艳之意,汉代司马相如就曾经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4)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5)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6)

朱自清曾写过《荷塘月色》一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文字,让我们如临荷苑。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朱自清先生感叹,如此荷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7)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8)

荷,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早已经化为一种人间圣洁之象征,亦是引人向往之意境。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是“荷(和)为贵”。

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

奈何,如此圣洁之物,竟然还是没有感化那些疯狂的侵略者,只是可惜了那九颗种子。不过,我们有荷花种子,也有迎接敌人的猎枪。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19)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0)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1)

至此,又想到一段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读罢叶老的文章不禁叫好,好一个我即是荷,荷即是我。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2)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3)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4)

还是再读一遍梁元帝那首采莲赋吧: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5)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6)

人间草木一秋而有变化(一荷一叶一莲蓬)(27)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