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的开头。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1)

小说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

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巨大的变故,让格里高尔彷徨无助不已。他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却仍旧关心着家人——父亲的债务、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家里的各种琐事。可是与此相对的,家人渐渐都把格里高尔看作累赘,对他的态度也转变成了嫌恶、恐惧乃至厌弃。最终,格里高尔在亲情的冷漠里饥寒交迫地死去。

第一次读《变形记》,还是在高中课外读物上,那时只是觉得故事荒诞不经——人又怎么会变成甲虫呢?

而今在踏入社会,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后,关于主人公的命运,却仿佛有了一些别的感触。生存的焦虑、自我个体的消失与物质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阂,原来并不仅仅存在小说中,它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2)

一、生存的焦虑无时不刻,催促着我们,永不得停息

在象征主义的框架里,这本小说具有着现实主义的一切细节。

格里高尔是一家旅游公司的推销员,虽然收入不错,然而工作很是辛苦,长年累月的四处奔波,老板的苛刻、低劣的饮食,处处都在消磨他的身心。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可是哪怕他无数次想要辞职不干了,却始终不能付诸行动,因为他还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要去攒钱还清父亲欠的债务,他要送妹妹去最好的音乐学校,他要为家人提供好的生活,于是哪怕他再痛苦,他也不能砸掉自己的饭碗。

哪怕现在的他,已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3)

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到。

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甚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

可是他还是错过火车了,因为他甚至没有办法站起来,只能任凭自己那许多只细得可怜的腿,在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发现自己身体的巨大变化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追问原因,而是仍旧惦记着今天的工作。而当老板无情地将他开除后,整个家庭立时遭受到了重创。一个看起来原本和美的家庭,仅仅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就变得支离破碎。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4)

这种巨大的生存压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疲于应对、苍白无力,处处都揭露出现代人的生存焦虑。

正如作家格非在其小说《春尽江南》里所写的:“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二、人的“异化”

卡夫卡的这部小说中,现代人的“异化”状态,是其最突出的一个主题。

何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同阶级一起产生的。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人性偏离其本来的面目,或者未能够达到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就叫做异化。

而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则至少有3种异化,分别是人与自我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以及金钱对人的异化。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5)

1、自我个体性的消失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同时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烈、社会的腐败,以及新的产业革命由此而掀起的巨大变革。

卡夫卡曾经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许多年,他亲眼目睹着社会对人的压榨,还接触了许多被机器致残而无法生存的工人,他深深意识到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只会慢慢变得麻木、机械,对一切痛苦逆来顺受,直到渐渐丧失所有的个体意识,沦为工具人。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始终作为着一个“公共的我”而存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父母的好孩子,妹妹的好哥哥,公司的好职工,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家人,供养家人、还清债务。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6)

他从来不曾设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也不曾想过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直到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一只再也不能为家人效劳的可怜的虫子。

当他再一次遭遇家人的冷漠疏离后,他开始不再习以为常地为家人处处考虑规划,他开始渐渐忘记自己养家糊口的使命,甚至他开始喜欢上了在天花板上自由地爬动,他甚至不再顾及家人的害怕,不由自主地爬出房间聆听妹妹的演奏......

荒谬的是,只有当格里高尔摆脱自己人的形体时,他才意识到真正的自己的存在。而卡夫卡正是以这样一种夸张变形的方式,来呈现人的这种自我异化的状态——

我们可以是所有人,父母的好孩子,恋人的好伴侣,公司的好员工,却唯独不是自己。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7)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金钱对人的异化

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之前,是公司能干的推销员,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柱,他因此受到全家人的尊敬与喜爱。

可是在他变形以后,公司立刻辞去了他,然而最令人悲伤的,却是家人对他的态度。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8)

父亲像驱逐动物般,将他无情地推进屋内,导致他的腰部被挤伤,汩汩地流着血。

而孱弱病态的母亲,则是以一种由被动而冷漠的态度,宣判了对格里高尔的判决——放弃。

家中与格里高尔最为亲密的妹妹,也在新鲜感渐渐褪去,意识到格里高尔没有好转的可能后,对其只剩下了厌倦和愤怒。甚至最后由她之口,说出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弄走”的冷酷话语。

也正是家人的冷漠与厌弃,让格里高尔丧失了最后一丝丝挣扎活着的希望。凛冽的寒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格里高尔却再也无法看见了。

曾经,维系着格里高尔与一家人亲情的纽带是金钱,但当他丧失了劳动力,再也无法支撑一家人生活时,便立刻遭到了所有人的厌弃。

金钱异化了人性,剥离了人与人之间单纯美好的情感,也扭曲了人们的灵魂。

怎么看待卡夫卡(成年人最大的悲哀)(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兴起,以感官享乐、利益追逐、信仰崩塌为主要向度的社会文化心理也逐渐形成,某种程度上我们也逐渐步入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的状态——

生存的焦灼,对物质主义的向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淡漠以及自我个体性的逐渐丧失。

而卡夫卡则用这部小说提醒告诫着我们:

一个忽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朝着毁灭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