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思推测别人的心思。亦即儒家所说的“恕道”,是实现仁民爱物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它首先承认人类在精神上的根本一致,进而以此为原点,弘扬宽和、仁爱精神,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所思所欲去理解别人: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所希望的,也要帮助别人实现。

This term means to infer others’ thoughts with one’s own. It is exactly what Confucianism advocates as tolerance toward othe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r method of caring for the people and cherishing all things. In the first place, such thinking believes that people basically share a common spirit. On this basis, tolerance and benevolence need to be advanced. One should show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by putting oneself in their place, and understand others by walking in their shoes. We should never do unto others what we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ourselves, and whatever we would wish for ourselves, we should also help others to achieve.

——内容出自外研社出版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1)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巧言》)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得到)

We can guess how others feel by putting ourselves in their place. (The Book of Songs)。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努力按照将心比心的恕道去做,没有比这更接近仁的了。)

Nothing comes closer to benevolence than trying to empathize with others by standing in their shoes. (Mencius)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

(忠和恕离大道不远,如果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自己不愿意接受,那么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is very close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which means we should never impose upon others what we are not willing to accept ourselves. (The Book of Rites)

——内容出自外研社出版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推己及人”出自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2)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 「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晏子劝齐景公应该慈悲为怀,自己穿暖了要想想天下的百姓是否都穿暖了,如此“推己及人”地为别人着想,就接近仁了。

以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心量自然而然就会放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3)

“推己及人”是从自己出发,但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必然以强调自己利益的实现为根本目的,要求其他人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当他人利益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的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利己主义,可以称之为推己而损人。孔子的“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起点,从自己出发为他人考虑问题,这是一种道德行为。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孔子提出“推己及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正是要与“推己而损人”针锋相对,因为后者是使天下大乱的一个关键的思想根源。

孔子认为人人都有利己之心,都有实现各种欲望的追求,实现这种欲望追求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如何实现这些欲望,即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这些欲望呢?孔子认为只能靠“推己及人”。靠推己而损人是行不通的。推己而求人是强调自己的私利,并以之为中心,要求别人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果人人都抱着这种心理,并以之处理人己关系,必然会导致利益的冲突、道德的败坏、社会秩序的瓦解,最终的结果就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为了解决这些尖锐的问题,重新实现“天下有道”的王道乐土,孔子才提出了“推己及人”的主张。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4)

为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杂志社、中央电视台《汉语世界》栏目联合北京智慧培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汉语世界》中国故事英文风采大赛”。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5)

本次大赛得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指导,以及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学术支持。

参赛机构包括全国中小学、大学及语言培训机构。参赛选手为8-22岁的大中小学生。

大赛将通过阅读、文化培训等形式,让参赛者加深对“中国故事”的理解;通过英文写作、演讲等形式,让参赛者提升“国际表达”的能力;通过舞台表演与电视节目等形式,让参赛者展现“文化使者”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