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张月 张世春

大粪泛指人的排泄物。现在这东西是污染物,环境保护的清除对象。可是,计划经济时期,它可是个宝贝。

“宝”从何来,因为它是农家肥料,得凭计划供应。俗话说,长根的要肥,长嘴的要吃。计划经济时期化肥生产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就全靠农家肥料增产。俗话又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这个东西并非工厂生产,它是如何成为商品,而凭票供应的呢。

先说城市吧。那时候,北方城市的大粪是一家一户装在自家的“毛坑”里,然后城市卫生管理部门的掏粪工人会定时挨家挨户,将大粪用粪勺掏进粪桶里,再一桶一桶地将大粪背出去装车。最后再将大粪拉到郊区硕大的粪池里,集中储存发酵。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切接见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被传为佳话,说的就是掏粪工人的事。

南方城市居民户的大粪,每天早晨有环卫工人定时定点收取。环卫工人拉着粪车,早早地等候在那里,一边摇响铃铛,一边高喊:“下河啦,下河啦”。于是,婆婆妈妈们提着马桶出户,将自家产生的大粪倒进粪车里。完了,环卫工人再拉着粪车,将大粪拉到郊区粪池集中发酵。

那时,南方城市婆婆妈妈们,清晨集中在河塘边洗马桶,是一道美丽的乡愁记忆。

城市粪池的建设管理,有专门的环卫管理部门,大城市称管理局,小城市称粪管所。粪池里的大粪发酵到一定程度,粪管所再通知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大粪分配方案,印制大粪供应票证,决定大粪出售价格。其出售价格有的按立方,有的按车,有的按担而定。每担大约100斤。

那时候,报纸上经常有说某某人掉进粪池里淹死,某某人救起掉进粪池里的某某人,都是说的这件事。

农村的大粪基本上是各家各户有“毛坑”,自产自用。有的生产队则规定农户,每月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大粪生产任务。队里派人收取,按担数记工分,年底按工分分红。

下面举例。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1)

这是岳阳县环境卫生管理所1966年3月的大粪票,一担,2角钱。珍稀品。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2)

这是开封市1971年8月郊区的大粪票,一立方,语录票证。珍稀品。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3)

这是襄樊市王寨人民公社大粪管理站的粪票,每一张票可以购买5担大粪。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4)

这是金寨县黄堰村1971年2月的黄粪票,黄粪即大粪。每票一担。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5)

这是绍兴县向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9月,接县农水局9月份分配给本社658担大粪的指标后,再分解给本公社六个大队的分配方案,即《关于九月份人粪分配的通知》。特别珍稀票证。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6)

这是生产大队接到公社通知后,将大粪指标分配给生产小队的再通知。通知中有明确提取大粪的地点,即南门大粪池;数量46担,等。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7)

粮食入仓方案(大粪供应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事)(8)

这是生产小队接到大队分配的大粪指标后,介绍去提取大粪的人的《人粪分配介绍信》。上述是一整套完整的大粪分配方案,以及提取大粪的完备手续,十分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