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你,杨家将虽然并没有打过太多大胜仗,但是他们绝对具有打大胜仗的潜质。然而,急需名将以振军威的宋朝,却没能把杨家将的这种潜质发挥出来,打出几个漂亮的大胜仗。在现实中不让他们打大胜仗倒也罢了,却是在演义文学上把他们搞得天下无敌,在话本、评书、鼓书、戏曲、戏剧、电视、电影等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中变成一部英雄忠烈传奇长卷,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重文抑武”?这样的黑色幽默,除了宋朝,还有哪个朝代干得出来?
在演义小说中,杨家将是这样的:
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九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
而且杨家将还有一个个精彩绝伦夺人眼球的故事,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火帅杨排风……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出感天动地的大戏。在茶余饭后、过年过节,在庙堂之高及江湖之远,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疏解了多少愁心怀,洒遍了天下英雄泪!
而且这感天动地的故事还有高潮,杨家所有的男儿都牺牲在战场上,佘太君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怀孕挂帅、烧火丫头杨排风当先锋……战争让女人走开,却是一个国家直接让女人去面对铁与血。这样动人的故事,我们怎么还不感天动地,泣血叩头?
杨家将的故事仅仅只是文学的虚构吗?不是的。
在当时,杨家将却是已经很厉害!
欧阳修就曾写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苏辙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的诗: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由此可见,杨无敌的厉害,绝对不是吹牛的。而且,这个杨无敌的名字,还不是在北宋,是在北汉的时候,他就拥有了。
杨家第一代英雄杨继业,原名杨崇贵。他父亲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之乱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归附后汉,与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交好,把少年时期的杨崇贵派去刘崇那里。郭威建立后周后,刘崇不服,割据建立北汉。这时候,杨信归附了后周,而杨崇贵却留在北汉,两父子分侍两个帝国。当然,在五代那个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时期,这也是很正常的。刘崇并没有因此猜忌杨崇贵,还收他为养孙,改名刘继业,让他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
刘继业在北汉时期战功卓著,被国人称为“杨无敌”,以功升迁至建雄军节度使。不过《宋史》和《辽史》对他这一段战功的记载都非常少。《宋史》记载的仅有的几次与宋军交锋,刘继业都以失败告终,简直不知道“杨无敌”的威名从哪里来的。看来,所谓的历史事实还就是恪守“为尊者讳”的信条吧。
《辽史》中记载杨业最后被契丹人俘获时,耶律斜轸曾责问杨业道:“你和我国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今天终于抓到你了,你还有何面目和我们见面?”由此可见当年杨业主要是和辽兵打仗。北汉虽然一直臣事于辽,但契丹人侵掠北汉边境,“打草谷”捞取财物的事情却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杨业在和他们对抗中恐怕是经常打胜仗吧,不然耶律斜轸也不至于说出那样酸溜溜的话。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打太原,北汉末主刘继元投降宋军。不过这时候刘继业并不屈服,还一直坚持抵抗,直到太宗让刘继元对他劝降,他跪下来,对着刘崇陵寝咚咚咚磕过几个响头后,才大哭着解甲归降。他的忠勇形象,怕就是这时候为宋人所识吧。
他归降的时候,已是太宗时期,传奇演义中他救宋太祖的桥段,显然是不存在的。不过,太宗对他还是很重视的,让他改名杨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辽国的重任。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契丹十万大军从雁门关杀入宋境,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大获全胜,杀死辽国驸马爷萧咄李,生擒辽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此一战后,辽军一见“杨”字大旗便心惊胆颤,望风而逃,“杨无敌”的威名再次响起。朝廷因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在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的时间里,辽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功业受到守边主将的嫉妒,多次上书宋太宗,诽谤于他。这个诽谤者是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如果咱们猜得不错的话,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最后在杨家将传奇中成为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也并不算冤枉他。
太宗并没有相信,把这些诽谤书都装在一个信封里,一齐交给了杨业。太宗这一招,表面看起来是对杨业的信任,其实不然,他同时还向杨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的把柄都在我手里呢,你好自为之吧!太宗不只是对杨业这么做,对很多将领他都这么做过。这大约也是他猜防边将的一种手段吧。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决定全面北伐。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全线推进。杨业作为潘美的副手率领西路军进攻辽国寰、朔、云、应四州。出师仅两个月,西路军便战果累累,四州手到擒来。但由于东路军曹彬部溃败,中路军田重进部逃跑,西路军便成了孤军。辽军在解决了宋军东、中路军后,集中十余万兵力大举反击宋西路军。宋太宗命各路人马班师。但是给西路军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把刚收复的四州民众迁往内地。这是一项艰巨任务,敌军大兵压境,已攻破寰州,民众行动缓慢,迟迟不愿动身。杨业提建议道:“辽军势盛,我们不可与正面交锋,可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前来迎战。这时候,再令朔州民众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千名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老百姓就可安全内迁了。”
杨业提这条建议,是基于他对边关地形的熟悉、对辽军的了解以及当下的主要任务来说的,算得上万全之策。但是监军王侁好大喜功,不同意杨业计策,还命令他去攻打寰州,出言讽刺他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手里又有几万精兵,却畏敌不战,难道你有其它图谋?”潘美在一边不开腔,算是默许。杨业无奈,只得带兵前去。临行前流着泪对潘美说:“此去必然失利,我本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但是我不愿我的兄弟们都这么糊里糊涂去死,务必请你们在陈家谷两翼布置强弓硬弩接应,否则,我会全军覆没的。”
杨业带兵前去后,王侁见杨业并没有遇到阻击,以为前途容易。为了抢功,便擅自撤离埋伏,率军前去。没想到这是辽军的诱敌之计,结果没走多远就被打得大败,慌忙带兵逃跑。潘美见王侁战败逃回,也撤离埋伏逃掉。等杨业一路浴血奋战退到陈家谷,见空无一人时,不禁抚胸痛哭。身受十多处重伤,最后坠马被俘,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死,潘美是有责任的。监军王侁不懂军事,但他是懂的,他不明白让杨业去打寰州是死路一条吗?却默许王侁的威逼,实际上是存心整死杨业。后来他见王侁擅自撤离埋伏,久经沙场的他当然也明白这是多么危险的举动,却听任王侁离去,后来,连他也跟着逃跑了,直接导致杨业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后世杨家将传奇中把他演绎成大奸大恶之人,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杨家将第二代英雄的核心人物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叫杨六郎。《宋史》记载的杨业也有七个儿子,不过杨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个兄弟大,不是长子就是次子,断不会是第六子,但杨延昭确实被时人称为“杨六郎”。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整个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还有一种说法是契丹人迷信,认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是他们的灾星,因此称呼杨延昭为“杨六郎”。
后一说法显示了杨延昭像他父亲一样在辽军中的威名。不过事实上,杨延昭并没有取得像他父亲那样的功业,而且他在当时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杨业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勉强算是个中级军官。他虽然也打了几个胜仗,但由于职位低,指挥的人马少,因此胜利的范围并不大。
比较有名的是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进犯。杨延昭驻守的城市是遂城。遂城十分狭小,且很不坚固,又缺乏守城器械。辽军猛攻几天后,守城军民十分恐惧,欲弃城逃跑。杨延昭给大家鼓气,把全城丁壮集中起来,死命防御,但摇摇欲坠的遂城并不能减轻大家的恐惧感。此时天寒地冻,杨延昭想了个主意,他让大家从城中运来大量的水,趁夜黑浇在城墙上。第二天早上,遂城便成为一个冰城,辽军在这样的城墙上根本爬不上来。试了几次后,不得不怏怏离去。这时,杨延昭趁机率兵追击,斩获无数。此后辽军又攻打过几次遂城,都没占到半分便宜,因此,遂城在当时也被称为“铁遂城”。
咸平四年(1001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回身与伏兵一起四面夹击,辽军大败。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不过,总体来说,杨延昭因为职位比较低,虽打了些胜仗,对全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北宋在辽军的不断入侵下,一败再败,终于和辽国签订了全面影响整个大宋走势的檀渊之盟。杨延昭虽然在檀渊之役中多次上书反对议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还率领自己的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取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但是宋军败势已不可逆转,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在任上郁郁离世。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并不是杨家将传奇中所说的杨延昭之孙,中间代的那个杨宗保,历史上是没有的。杨文广曾参与另一员北宋名将狄青南征广西的战斗,以及后来和西夏的战争,也打过一些胜仗,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等等。不过总体来说,他的功劳和他的父祖没法比。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杨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是还等不到朝廷回应,他就在任上去世了。
这就是杨家将留在历史上的真实记录,我想说的是,如果北宋给杨家以足够的信任,他们在和辽国的战争中,会怎样呢?但是北宋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宋太宗把他们放到了文学作品里,可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