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 月13 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对重大机遇,安徽该如何把握?又该如何接轨“长三角”?
安徽老乡在上海成功创业
苏舒,是安徽省潜山人,也是“名医主刀”的创始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后,2014 年,苏舒带领团队在上海创办了“名医主刀”,这是一个移动医疗手术平台,为有手术需求的患者提供专业的手术医疗服务。
→很多新鲜食材通过冷链车,从昆山发往长三角各地。
“据我了解,外地来上海看病的病人中,很多是安徽人。”苏舒说,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人来到上海后,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寻找医院医生,大医院也常一号难求,家人来回陪同,回老家医保报销比例低等,都是病患的痛点所在。
发现了这个痛点和市场空白,苏舒响应国家多点执业政策,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创办了“名医主刀”,平台汇聚了国内外4 万名医学专家,为患者提供线上预约,线下诊断加治疗服务,患者可以不出县,名医到当地去做手术。“ 还可以实现‘拼单’,均摊费用,可能千八百就能享受到上海的名医资源。”
为了使县域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名医,苏舒尤其重视学科建设,通过专家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人才,打造构建县乡村三级一体化专科医联体。“怀宁县医院是安徽省唯一具备眼后节手术能力的县医院,名医去当地做手术,再培训当地医生,把技术带回了家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苏舒非常乐意看到的。“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机遇。”苏舒的企业总部位于上海,辐射整个长三角区域,不断向外拓展业务,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苏舒正在打造一个线下名医会诊中心,选址在虹桥,其中一点,就是看中长三角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了高铁、飞机,就可以直接看病、做手术。”
合肥交通优势成为“招牌”
在合肥,有不少市民爱吃火锅,牛羊肉卷、冻虾、各种丸子……火锅好吃,新鲜可口的食材必不可少。这些新鲜的火锅烫菜,可能不产自合肥本土。在昆山,宇培昆山周市物流园便承载着合肥一家品牌火锅店的食材仓储与配送。
每天傍晚,食材们乘坐着宇培冷链车,从昆山出发,大约4 小时,到达合肥。
宇培,是国内领先的仓储物流企业,总部位于上海虹桥。目前,已经在国内建成20 多个冷链园区,其中长三角城市就占了8席。安徽芜湖也建成一座宇培物流园,已经运营多年。
创业十九年,宇培国际控股董事长李士发感慨,长三角投资环境非常好,办事便利,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李士发已经再度将投资的目光瞄准安徽,宇培将依托合肥新桥机场的空港区位,发挥合肥铁路交通枢纽、内河港口等优势,建设一个空运、铁运、水运、陆运“四运联动”的大型物流枢纽和冷链物流基地。吸引李士发的是新桥机场发展航空物流的空间和巨大潜力,而整个长三角地区对通过航空货运等渠道进口的生鲜产品,也有着巨大的消费空间。“ 安徽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三省一市基础设施要联动起来,另外,投资环境要更加开放一些,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企业家前往。”李士发也表达了自己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对安徽的期盼。“让人流通起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就通了。”
城市之间不能同质化竞争
创新产业,是发展的基石。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是中国新材料领域和上海市自主创新代表性企业之一,集团总部位于上海闵行区,在办公楼后面只保留着面积不大的产品研发试制车间。“主要的研发力量和生产基地都在合肥。”该集团董事长、皖籍企业家杨桂生说,“我们不是把安徽简单的当作生产基地,而是富有再发展和扩张能力的。”杨桂生说,合肥杰事杰公司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安徽民营企业中常年排名第一位,研发与制造协同推进的产业合作路线,让企业具有自主发展能力。
杰事杰国际首创高性能绿色环保一体化车轮。
杨桂生是安徽安庆人,他同时还担任着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目前正致力于推进蚌埠等城市与上海大院大所开展合作,积极探索科技研发资源柔性引进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安徽城市之间不能同质化竞争,可以各列两三个主要产业,找到领先者,进行相对应的对接,这样发展起来会更快。”
杨桂生还向记者介绍了一条“双城孵化”的务实可行的协同创新路径,在他看来,安徽省内各地可以尝试在上海与当地同步设立产业研发中心,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吸引优秀研发人才入驻,当地的研发中心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需求,把上海研发中心的成果再引进当地进行产业化孵化,是一条双向发展的道路。
发挥外地“安徽老乡”作用
刘涟清是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党工委书记。这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安徽老乡对家乡发展十分关心。多年来,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秉承“服务家乡、服务社会、服务会员”的宗旨,以及“建功上海、反哺家乡”的理念,在促进上海和安徽两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医疗等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促进会发动在沪安徽乡友和上海各界友好人士力量,在安徽各地捐资兴建了近100 所希望小学。近6 年来,组织上海三甲医院名医到安徽经济欠发达县和乡镇,开展了19场大型义诊等,推动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向安徽基层下沉和辐射。
刘涟清是一名老铁路人,他对安徽的交通发展很关注。“高铁是有了,但还可以更便捷。”刘涟清说,安徽是东南通道必经之地,应该抓住机遇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立非常快捷的通道,这至关重要。
刘涟清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该当仁不让,主动融入,主动抓住机遇。而400多万在上海的安徽人,则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一个很好抓手。“除了政府力量,还应该发挥民间作用。”刘涟清说,“ 在上海的安徽人,各行各业都有,成功人士更是不少。这些人士对家乡有感情,也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和积极奉献。安徽应该呵护这份热情,重视发挥好这批人的作用。若发挥得好,他们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是能够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的。”
对此,同为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的杨桂生也有很深的感触。多年来,杨桂生也一直积极投身于沪皖两地的经济、产业和公益慈善事业。杨桂生更是提出了一个具体建议,安徽可以成立“长三角安徽咨询委员会”,利用京沪广深等地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资源,多倾听上海皖籍企业界人士声音,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促进两地交流融合。另外,三省一市在出台规划时,应注重衔接,多规合一。
同样,在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看来,安徽老乡资源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周汉民认为,想把在上海的安徽人才发挥起来,应极度重视商会,凝聚企业家的力量,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作为。“ 人在上海投资,心系安徽老家,不要有官架子,好好去慰问乡亲。”周汉民说,安徽省行政部门可以作为红娘,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拉拢起来,促进共同发展。“我相信,皖籍企业家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愿意反哺家乡的,如果能把这部分力量利用起来,安徽的发展肯定蒸蒸日上。”
科创合作应成为重中之重
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今年4 月16 日,“九城巡礼”G60 科创走廊就城市联合采访活动媒体见面会上,合肥表示将充分发挥科创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推进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大科学中心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 上海和安徽科创中心合作要成为重中之重。”去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特地花了48小时时间到杭州、南京、合肥三个省会城市进行了调研。他说,合肥在科创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上海发展高新科技的战略和合肥高新科技相关战略一一对应,可以取长补短。周汉民举例说,科大讯飞的声控技术世界领先,它的研发力量可以向上海辐射,因为上海的人工智能和芯片制造很强,上海也有大量这样的人才。
对此,周汉民也给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实现政策对等,补长补短。第二,战略优势产业可以辐射,以扩大1 1 大于2 的效果。第三,人才政策上要有重大突破。“在人才政策上期望做到不为所有,但求所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周汉民认为安徽应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世界最好水平,突出优势,不要面面俱到。具体来说,则是列出几项优势产业,一步一步走,其次,全面接轨长三角。分别了解江浙沪各有什么特色,以此来实现对接。最后,重要力量来自基层,不等不靠不要,自己要奋发图谋,一切有条件的地级市,可以和任何合得拢的长三角城市,结好姐妹关系,不要就近原则,心灵相通即可,帮助实现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