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1)

作者:愈姑娘


很多人知晓《色戒》,恐怕都是通过李安的电影。

这部电影从2007年上映,就引发巨大争议。因为里面大尺度的床戏,汤唯一度被封杀。若不是这样的戏份,想必电影《色戒》也很难出圈。

其实,在《色戒》原著里,对激情戏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只有一句:

“每次跟老易在一处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不得不说,《色戒》的原著,比电影还难看懂。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差点想要放弃写这篇文章。

虽然小说篇幅很短,半个小时就能看完,但是晦涩的语言,不够直白的描写,让人云里雾里。

据说,这部小说,张爱玲修改了30年,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深意。

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

“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其实,《色戒》讲的故事很简单。

女大学生王佳芝试图用美人计,刺杀特务易先生。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在政治,权谋,情欲上的纠缠和算计。

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2)

其中争议最大的点是,在“美人计”就要成功的紧要关头,王佳芝却放走了易先生。

很多人说,是因为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

因性而爱,听起来也好像有道理。但我不这样认为,这个理由固然说得通,但却是最肤浅的理解。

原著中,有这么一段:

“至于什么女人的心,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么下作的话。她也不相信那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像她自己,不是本来讨厌梁润生,只有更讨厌他。”

王佳芝的第一次是给了梁润生,但她对梁润生只有厌恶,怎么可能因为性爱上易先生呢?

王佳芝甚至连什么是爱都不知道。在那个紧要关头,真正让她心软的是她认为易先生是真的爱她。

原著里的有一段描写就很明显: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店主把单据递给他,他往身上一揣。快走,她低声说。”

这非常符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深陷囹圄,渴求用爱找寻自我,和这个世界完成链接。

她们未必真的要去爱谁,但她们一定想要被爱。只有被看见,她们的命运才不会显得那么苍凉。

就好比《怨女》中的柴银娣,她不顾一切和三爷“在一起”,不过是想要从对方身上寻求一点光亮,“我是被爱的”,对身处黑暗的女子来说就是解药。

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3)

王佳芝也是如此。

在外人看来,王佳芝根本不缺爱,因为她从十二三岁就有人追求,但是这些所谓的爱,不过只是爱她的皮囊。生得貌美的女子,不缺追求者,但缺真心人。

可以说,王佳芝太清楚那些男人为了得到美女的套路了,因此她从不轻易交付自己的真心。

“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太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渴望爱,但鄙视浅薄的爱。她要的爱是厚重的,是无可替代的,是神圣的。

从表面上看,易先生是最无法给予她想要的爱的,但是越是在不可能的前提下迸发的爱才最动人。

王佳芝为何会被易先生的爱打动?

她真正意识到易先生爱自己,是在买钻戒的时刻。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注意两个关键词:情场老手,温柔怜惜。

可以想象当时王佳芝的心理活动,她知道易先生给很多女人买过东西,但都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对她有怜惜。

一个情场浪子,偶尔迸发出的温情,往往能击穿很多女人的心房。再者,易先生是有权势之人,他有很多大事要做,却还能抽空为你买钻戒纪念。

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4)

这种用心,对王佳芝来说,更显珍贵。更关键的一点是,王佳芝恰好缺一枚戒指。

她假装成麦太太混入太太圈,她以为自己装得很好,其实早就露了怯。

“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就不戴了,叫人见笑—正都看不得她。”

其实,易先生早就识破了王佳芝的身份。他怎么可能不识破呢?一个女大学生,装成富太太,就好比小孩偷穿大人的衣服,无论你怎么装,都掩盖不住你的青涩和胆怯。

有人看完电影《色戒》,评价说,感觉汤唯在里面演绎得太过紧张。李安说她要的就是汤唯作为新人的这种紧张感。李安真的太牛了,完全把握了人物的精髓。

易先生是一个特务,什么场面没见过,接触过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王佳芝的伪装,真的能逃过他的眼睛吗?不能。

明知道王佳芝的目的,却还愿意上钩,只有一个原因:爱。至少王佳芝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易先生真的爱王佳芝吗?

如果是真爱,就不舍得枪毙王佳芝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佳芝给了易先生一些安慰。

对易先生来说,终日游走在刀枪边缘,稍微不小心就可能丧命。他有权势,但活得没有人的温度。王佳芝放走了他,对他来说,是一种浓烈的感情。

在王佳芝死后,易先生反而有一种胜利者的快感:

“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着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时候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从易先生这段内心活动中又可以读出,有权势男人的那种占有欲和优越感。哪怕杀了对方,也能自信的认为对方是非自己不可的。

其实,易先生和王佳芝本质是同一类人。他们生活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为了革命,放弃自我的欲望和理想,变成一个工具人。

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5)

那些情欲,和平凡人的烟火气,是与他们无关的。

恰恰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更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温度。

王佳芝认为易先生是爱自己的,易先生何尝不认为王佳芝也是爱自己的。

其实,他们都不爱对方,他们只是爱对方爱自己的样子。

再者,易先生认为王佳芝对自己的爱,是建立在权势的基础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那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

易先生权势再大,也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渴望红颜知己,渴求青春美貌女子的仰慕。

再者,原著里面的易先生根本没有梁朝伟那么帅,甚至有点贼头贼脑。

“人像映在那大人国的凤尾草上,更显得他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凸,褪出一只奇长的鼻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据说也是主贵的。”

这样的男人,突然得到一个美女的接近,他根本无法拒绝。他给予王佳芝的“性”,不是基于爱,而是基于权势。正如原著里的那句话:“权势上最好的春药”。

对易先生来说,在王佳芝放他走之前,他认为她只是和普通女子一样贪念自己的权势。

在关键时刻,王佳芝宁愿背叛革命,也要救他,才让他更加确认,王佳芝对自己有深刻的感情。

显然,这件事让他很得意。看看在王佳芝死后,易先生脸上的表情:

“他回来了又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

易先生还沉浸在他的春秋大梦中,而王佳芝已经丧命了。在这场阴谋诡计中,我无法去衡量谁是坏人,只有两个可怜人。

有作者曾评论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

“两个亡命之徒,在时事大局里不过都是可怜的棋子,身不由已。一个手上沾满鲜血,一个衣服里藏好毒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唯有彼此的惺惺相惜,在这荒谬的世间,变得真实可依。”

我非常赞同,他们不过是在荒凉的世界,互相取暖的两个灵魂罢了。哪有什么爱不爱,在算计中给予彼此的一点点的温情,都足以让对方回味很久。

潘金莲真正的历史(色戒原著被误解太深)(6)

王佳芝放走易先生是必然的。前面分析的她渴求爱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她从始至终对革命都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

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政治大事,不是她所关心的。她只是被推着往前走,一不小心走上这条路,却没想过会失去那么多。

为了接近易先生,饰演好一个情妇,她和梁润生练习那方便的技巧,从而失身。

对于这件事,她一直耿耿于怀—“有很久她都不确定有没有染上什么脏病。”

是的,她后悔走上这条路,更憎恶同伴的眼光。

“她不但对梁润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

可以说,在整个“美人计”中,王佳芝牺牲最多,但她没有找到这么做的意义。这有错吗?没有,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姑娘,若不是卷入政治争斗,她大概率会找个爱人,平凡的过一生。她对易先生的仁慈,不过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对深情。

END.

今日话题:

你认为王佳芝对易先生是因性而爱吗?

欢迎留言讨论。


愈姑娘:情感作者,专注新时代女性的成长和情感。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