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必背十首诗(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春怨。

本诗为一首五言绝句,由唐朝诗人金昌绪所作,描写了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本诗还有一个题目为“伊州歌”。

作者:金昌绪。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唐朝浙江杭州人,身世无处考证,作品只留下一首诗诗,即《春怨》。

五岁必背十首诗(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

诗词:

第一二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字面意思: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打起:打得飞走。莫教:不让。

本诗开篇就描写了一幅唯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庭院树上,几只黄莺儿在歌唱,却被一个屋内走出的少妇,给赶跑了。

这不得引发读者的疑问,春光明媚,鸟儿欢歌,如此美景,少妇却无心欣赏,这又是为何呢?

第三四句: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字面意思: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妾:古代女子的自称。辽西:在唐朝指辽宁省锦州、朝阳一带。

三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是因为黄莺儿的叫声,把少妇从睡梦中惊醒,更准确地说,是从一场美梦中惊醒。

那少妇又做的什么美梦呢?

“到辽西”给出了答案,原来,她的丈夫正在千里之外的辽西郡驻守边疆,多年无法得见,只能在梦中相会,但不知趣的黄莺儿却在此时,惊醒了她的美梦。所以,连这种虚无缥缈的慰藉都也得不到,少妇只能通过“打起”,把一腔哀怨向黄莺儿发泄出来。

回看全诗

整体语言生动活泼,且通篇句句相承,环环相扣,让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首句写“打起”的动作,此句写“打起”的缘由为“枝上啼”,三句又写“枝上啼”惊醒了“妾梦”,最后一句,“妾梦”是与“辽西”的丈夫相见,可谓构思巧妙,别具特色。

“怨”字飞花令

怨莺新语涩,双蝶斗飞高。

疏枝染啼血,怨杀海棠魂。

怨来浑似痴,喜剧翻如梦。

凉生透背纱,怨在合欢扇。

喜雨催花开,怨雨催花谢。

东城南陌强经过,怨别无心亦放歌。

怨抱霜枝向月啼,数声清绕郡城低。

梦寻仙子访瀛洲,怨入春泉绕指流。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

嫩柳拖春眼眼愁,怨春人立柳边楼。

春尽山桃花满枝,怨春休道北来迟。

怨妾逐臣头尽白,大官豪侠面浮红。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5《送兄》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3《蝉》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9《梅花》

五岁必背十首诗(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