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让我们读者也在重新审视如何看待身边小人物,以及如何做一个平凡的人。

从阅读方法来说,本课的阅读注重熟读精思。怎样熟读精思,就要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如:从标题、详略、角度等方面把握重点,从首尾、反复等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从写作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在细节描写和角度转换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来看,这篇文章也可以联结起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堂上让学生重温《朝花夕拾》中写长妈妈的几个片段,课下推荐重读整部著作。同时推荐学生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又体现了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5.小结任务③: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四) 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阿长与lt山海经)(1)

总结回归文本,阿长作为鲁迅的保姆,给童年的鲁迅以温暖,那么,鲁迅对阿长的着意刻画,是仅仅止步于温暖吗?期待我们第二节课的深入研究。

(五)布置作业,延伸思维

1. 设置思考问题:作者专门描写阿长,是仅仅因为从阿长的身上感受到温暖和慈爱吗?你能从作者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中,找到更多的意蕴吗?尝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2.小练笔: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二

【课型课时】

现代文教读课;两课时

【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和两种时空。

选点理据:

1.教材从第一到第三单元在“阅读策略”上均明确提出“学习精读的方法”及“注重熟读精思”。如何“精思”,教师一定要在讲读课文中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让学生掌握。

2. 单元导读中强调:“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具体到本课,详略是一个重点,两个“我”与两种时空则是独特的角度。

【策略说明】

1. 以文章标题做为突破口。围绕文章的标题,先简略地介绍《山海经》以及文中与之相关的部分,再详细地围绕人物来概括事件、讲述人物特点。最后在“长妈妈”与“阿长”的区别中来分析两个“我”与两种时空。

2. 以细节描写为教学重点。对人物的描写是本文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它那撒娇式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无数个生动的细节都足以让学生津津乐道。以它为重点,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从两个“我”与两种时空处升华。两个“我”与两种时空是回忆性散文中一个独特的点,从它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先以课文中的例子来讲,再引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回忆小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人,来体会当时与现在的两种不同的心境。力图将这一难点讲授清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2.查资料了解《山海经》

3.写两段话:①我眼中的阿长;②小时候,我最爱看的书;

一、 导入:“小时候,我们最爱看的书”

1.小时候,你最爱看的书是什么?

(围绕孩子们猎奇的心理来谈)

2.鲁迅先生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展示《山海经》的相关图片)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简介《山海经》

(PPT展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鲁迅小时候是因其丰富的知识而喜爱它吗?

(明确: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奇特的图画才是最吸引人的。)

3.文章是否围绕《山海经》这部书来写?

三、认识长妈妈这个人

(过渡语:文章既然不是围绕《山海经》这部书来写的,那它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及种种麻烦的规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来《山海经》)

2.哪件事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明确:详写与略写相结合)

3.你认为哪件事写得最有趣?为什么?(读出相应的部分)

(明确:每件事情中皆可找到有趣之处。重点关注细节描写)

4.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虽然饶舌、唠叨、粗俗、迷信、无知,但是却真诚、淳朴、善良、渴望幸福)

【第二课时】

四、“我”眼中的长妈妈

1.“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找出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2.难道仅仅因为买了这几本书,“我”就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吗?

(明确:这几本书虽“粗拙”,却是 “我”渴慕已久、无法得到的。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买来的, 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表现了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能不使人敬佩、感激和怀念呢?)

3.能否将标题中的“阿长”换为“长妈妈”?

(明确:不能。因前半部分大多写了“我”对她的不佩服或厌烦,与“妈妈”的称呼不相符。同时,将一个文盲与一本名著联系起来,矛盾的组合让人好奇,引发读者兴趣。写作此文时,作者46岁,适合用“阿长”的称呼。)

五 、《朝花夕拾》拾到什么

1.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

(明确:这是作者人生中最温馨的回忆。也正是这个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让人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温暖与慰藉。)

2.《朝花夕拾》中,作者究竟想拾起什么?

(引入作者的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朝花夕拾·小引》)

(明确:在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中,寻找人性的美好,呼吁社会的公正。)

六、成人的眼光与儿时的感受

“憎恶”与“讨厌”都是儿时的心理,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时的真实感受。但做为写作时的成年人,鲁迅先生则是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情怀。所以才会因为懂得而同情,因为深爱而感激。

所以文中既有“童年的感受”,又有“写作时的回忆”。

七、记忆中最难忘的人

1.你在小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人是谁?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他(她)如何让你难忘。

3.现在回忆起他时的感觉与当年一起相处的感觉是否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