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讲述了一种民间技艺——“吹唢呐”的传承故事。唢呐,著名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端。小唢呐里有大人生,唢呐事里有大时代,一部《百鸟朝凤》由小见大,折射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更迭,而在5月6日公映对阵《美国队长3》,更是将影片中的民间艺术的发展宿命带到了电影市场,但可贵的是,片中对唢呐的坚持,市场对中国优秀电影的坚持,都是一样令人肃然起敬的风骨。

百鸟朝凤之凤凰来朝(百鸟朝凤余音绕梁)(1)

师父,亦师亦父

《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匠人焦三爷,技能娴熟,徒弟众多,在十里八乡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一门唢呐绝技——百鸟朝凤,作为只能单传的“看家本领”,年岁已高的他,并没有遇到可以传承技艺的那个徒弟。

另一边,两个少年:游天鸣和蓝玉,一前一后来到焦家拜师学艺,一个踏实苦干,一个天资聪颖,成为了继承“百鸟朝凤”的“种子选手”,但该技自古只传一人,游天鸣的努力和坚守,成为了最佳人选,万众期待中,开启了更加艰难的奋斗之路。

影片可以根据年代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是1982年,孩子们的学艺故事,第二便是11年后的1993年,立了门户的游天鸣在新时代的抗争,前一部分颇为励志,更适合儿童观赏,后一部分悲剧氛围浓郁,能让成人有诸多的思考。

但无论前后,最令人感动的,是焦三爷和游天鸣的师徒情份,师父,亦师亦父,对学艺的严苛要求,对生活看似漠不关心,实则视如亲生般的照顾,都通过剧情的细节一一展现,大处是道义和规矩,小处是亲情与师恩,对于技艺的敬畏,对于师父的敬畏,对于人生路的敬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欠缺的道德自律。

天鸣,挽歌声声

“百鸟朝凤”是一首寓意吉祥的唢呐曲,其实在战台烽的记忆中,一直是鲁豫大地的乡土调调,广泛用于婚丧嫁娶,后来也成为唢呐高手们文艺表演的拿手好戏,但影片中的“百鸟朝凤”却是属于陕西风的唢呐曲,有慰藉,但更悲凉,配合着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和九曲十八弯的黄河,道尽了人生路的崎岖曲折。

就如焦三爷所说,这首“百鸟朝凤”是一首大哀的曲子,只有德高望重的死者才可以享用,一般人几乎无缘闻听,无论对逝者,还是对悲痛欲绝的孝子贤孙们而言,能享受“百鸟朝凤”,不仅仅是曲如其名的百鸟献瑞,更会由此引发十里八乡对逝者的敬重,代表了一种最为尊贵的荣誉,同时对唢呐匠而言,吹不吹“百鸟朝凤”,自有自己刚正不阿的判断,丝毫不会为亲情和金钱妥协,归根到底,“百鸟朝凤”更是唢呐匠作为一种正义而高尚的存在的价值。

游天鸣,吴天明,“有”和“无”,天明和天鸣,一定是极具关联的存在,天明无了,天鸣还有,精气神还在,未来还能在,但是在这挽歌之中,夕阳之下,还能走多久,没人知道,这种凄凉,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绝响,余音绕梁

但终究,“百鸟朝凤”是一首告别的曲子,极尽华丽婉转,再多气势勇猛,也不过是送人的最后一程,就如这电影,虽然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但与他既往的作品相比并不逊色,依然坚持的应有的水准,只是这片中,徒弟游天鸣再也没有凑齐了师兄弟这一套唢呐班子,去省城录制表演录像,也没能给去世的师父吹这曲“百鸟朝凤”,电影《百鸟朝凤》便如送别导演的挽歌,虽然姗姗来迟,但气势犹在,尊严不改,被定格于辉煌的一刻,那绝响,余音绕梁,久久不散,萦绕一生。

《百年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四年前开始拍摄,两年前已经完成后期,却因为不够商业,上映之路艰难无比,导演生前并没有等到电影的公映,也是相当的遗憾,特别感谢著名制片人方励挺身而出,终使这部影片得见天光,之前也看到众影业大佬力挺的豪言壮语,希望5月6日公映起,能有让人心安的排厅,但票房多寡,要看观众的支持力度了。

可以说,这个五月最不能错过的电影就是《百鸟朝凤》,一旦错过,或许错过的就是一生。

因为,这是唢呐的绝响,这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响,也是这个五月最好的电影的绝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