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起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鋭眦,下大迎, 合手少阳,抵(出页)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 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xie ) ,下合 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跗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上出外踝之前,循足 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岐(qi 同歧)骨内出其端 , 还 贯入爪甲 , 出三毛。气血 , 子时气血注此。

十二、足厥阴肝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1)

11

12

脉起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 廉,循股 、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挾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xie )肋,循 喉咙之后,上入颓颡(tuisang )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巅(dian ) ;其支者,从 目系下家里,环唇内;其支者,腹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

十三、任脉(在前)

起于两阴之间,行于腹部和胸部正中,经颈部到达下唇齿。

13 十四、督脉(在后)

起于尾骨下,行于腰背后正中,经颈后到达头顶,下入上唇中。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2)

(十五)人体穴位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3)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4)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5)

点穴和解穴示例(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6)

14

十二经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手太阳小肠 经→足阳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经→足少阳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 肝经→足少阳胆经。

—— 习点穴的三层功夫 ——

一、第一层功夫

“ 点穴容易识穴难 ” 。点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 目抚之。否则,如盲人看马。识穴必须认真准确,丝毫误差。具体练法是:

习点穴之法,必须明确十二经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其具 体的练法是:

取较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经络的诸穴,循其经络点其穴 位, 每日 3— 5次, 每次 3— 6回。 熟悉之后, 改为夜晚点之, 继续月余。 若能在暗处点中, 初艺则成,可另换一经,依上法习之,依次增加。将人全身部位熟悉后,可合并通练,练 到能在暗处准确地点中全身诸经百穴,功则已就。

习点穴之法,无论制人或救人皆身须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则,制敌人反而被敌 所制,救人反而贻误人。

古人云:

点者出手暴客残 应指倒地一刹那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杀人便

制人必先学救法 误伤良君可复原

能制无解非真功 还须从头把功练

习点穴法,切要“识透穴里” 。凡穴者必须细心体会,随时习练,不拘形式,如床 头、桌前、地边、途中等均可练。经常摸索点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 如气血之头在某时应在何穴,在某时经流何穴,始自何时几刻,又终止于何时等,皆须精 推细摸,了如指掌。

习点穴之法,还须深知气血循行,行之某经是逆行还是顺行,是向上还是向下, 是向左还是向右等等,都必须辩其明,知其详,方能得心应手,点之即中。若其前后,或 误其左右、上下,则都不能奏效。

习点穴法,还应知人体诸经的血液循环轨道及其变化,血液循环在何时经何经络, 注入何穴,顺逆凝滞,缓急多少等。

点穴之妙,在于选中穴位,击中要害,灵在眼疾手快,视其准,点其速,力之准, 无不妙也。 百点百中,点中要害。 若无真功,皆会点偏穴位, 着手是空, 不仅不制于对方, 反而给对方开了一个缺口,被对方击中。空穴之意另有一说,即“气未到,血已过” 。换 句话说,就是未点在气血头上,任你指头很有功夫,也难奏效。因气血之循行和气血之头 所注入各经血的时刻、路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习点穴之法应深知气血循行的路线 及气血循行之头,方可点之即效,致于敌人。

先师云:

“气血头者五枝也,上下两枝,正中前一枝” 。以正中一枝诸穴者,最为要害。出手点 时, 应视准而力猛, 中者必应。 气血还有正头和直冲之说, 气血正头为猛, 气血直头为冲。 其实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诸穴而言,仅说法不一而矣。

歌诀云:

点穴之妙在穴头 何时点打须追求

何时正头注何处 何时气血经血流

五枝血头须详辩 丝毫偏误不可有

更考时辰多幻变 悉知五枝血注头

切记交手抢直头 若是良机命要休

劝君切莫忘练气 点穴无气功白丢

习点穴法,应将实效,其密法有三:一则精悉经络、穴道和气血循行之理;二则深 知气血流注于五行、天时的关系;三则熟悉并牢记先师所著的点穴诸诀。

习点穴法,还必须采用考问法、来验证自己所学之法,何者正,何者误,何者优。正 者持之,误者改之,优者扬之。其考问之法有四:

1、考问穴位

制一木人,绘出人体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点木人诸穴,学者一一答之。教者可 先问致命穴,次问大穴,最后问小穴。也可先考问经穴,次考问经外奇穴,或任意考问。 2、考问经络

乃似木人考之。在木人体表绘出经络和奇脉,教者考学者:伤人者点何经络?此经 络引连何脏?被点者当时有何症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药?效果如何?等等,逐经、逐 穴、逐日考问。

3、考问人体气血、诸穴于脏腑之关系

习点穴之法,必须深考人体的气血循行、肢体百穴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对气血 某时循行流注何穴、路线,某穴与某脏腑的生理关系,都必须了如指掌,对答如流,方能 于出手点打时,选中要穴,百发百中。

4、考问才德

历代名师在授徒时都严行法规,慎重行事。凡对随徒未经十年之考和不具备高尚德

行的门徒,概不传授点穴技法,免暴徒得技,损国害民。另对只有德而无真才的门徒,也 不传艺,扶值成才。

良师教徒要严守三则:

其一,平日与人交手不可乱点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点时要有分寸,不可冒点; 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练,不可半途而废,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到最后成功。

三十六穴

江考卿在《江氏伤科穴》中提出:“凡人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处,大穴三 十六,打中小穴,重也无妨,打中大穴虽轻也死” 。这种致命大穴的理论也是继承前辈而 来。 公元 1770年 (清代乾隆三十五年) , 朝廷颂布 《检骨图格》 总结历代检骨验伤的经验, 确认致命的部位共二十四处,用硃点标出,基本上包括在三十六大穴之内,三十六穴位除 个别穴位之外,主要是在人体的颅脑及重要脏器所在处,如受重伤则可危及生命,故称之 为三十六要穴, 应予重视。 三十六大穴分属头面部四个穴名七个穴位, 胸腹部十四个穴名, 二十个穴位; 背部六个穴名九个穴位。 除两涌泉穴在足底心外, 其余均在头、 面、 驱干部, 兹参照针灸学俞穴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分述如下:

头面部重要穴位

一、眉 mei 心穴

在两眉中间,针灸穴称为 印堂穴, 属经外奇穴。位于额骨与鼻骨交界处,其深面为筛 骨,它是一含气骨,故质地脆弱,重损者易造成骨折,发生眼眶,鼻腔出血。

二、太阳穴 (二仙传道)

左、右位于头额二侧颈部。针灸学与其同名。属经外奇穴。其深面为脑膜中动脉行走 处,并且又是额骨, 骨、顶骨,蝶骨四骨交界处,故受重打击,很容易发生骨折,造成 脑膜中动脉破裂,而大量出血。

三、头额前属心经

位于额骨前方正中。相当于针灸学中上星穴下方。此处为额骨水平位的眶部,此部较 薄,外伤后也易发生骨折,影响脑组织。

四、脑后属枕骨穴、厥阴穴,藏血穴

分别位枕骨粗隆上方,其右侧为 藏血穴, 左侧为 厥 jue 阴穴。 相当于针灸学中强间穴 及其二侧。此内面是脑膜静脉窦 dou 沟所在。若外伤骨折后,可发生大量出血,压迫脑组 织。此外,在头部的顶部尚有百会穴 (五大要穴,属死穴) , 其左右各一寸处有四神聪, 两耳下半分处为听会穴,当这些部位发生骨折时均可影响脑组织,发生严重后果。故亦应 重视。

胸腹部重要穴位:

一、华盖穴 (正心穴)

心口上,属心经,针灸学的华盖穴是为于胸骨正中线伤,属任脉,平第一肋间。 膻 shan 中穴 的总称。其深部为主动脉,肺动脉和心底部。故此部受到重伤者,可影响重要 血管和心脏功能及血液运行。轻者胸闷不适。重者可一厥不振而死亡。

二、黑虎偷心穴 (鸠尾穴)

位于心口中,属心经。他相当于针灸学中的 鸠 jiu 尾穴处。 其深部为横膈 ge ,食管, 心尖部和肝左叶上部。因此重打者可造成肝脏破裂。肝藏血,其质柔软,一旦破裂,可引 起大量出穴,发生上腹疼痛,面色苍白,脉细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三、巨阙 que 穴

心下一寸五分, 与针灸学上同名。 此深部为下腔静脉, 肝左叶下方, 胃体等重要脏器。 此部受重打者,可发生心窝部疼痛,吐血不食,冷汗不干,夜间烦躁等重症。其预后常较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