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国时间早晨11点,中国时间下午6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将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1)

图源:英国王室网站

这是在丘吉尔之后,英国近60年里首次举行国葬,伦敦预计有超百万人前来送别。

按照女王生前的决定,她的灵柩将被运往温莎城堡,长眠于圣乔治礼拜堂中,那里安葬着她的父母,以及去年离世的先生菲利普亲王。

至此,人们将送别这位历经半个多世纪,任命了15位英国首相的君主。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2)

截图自CNN,女王灵柩抵达白金汉宫

葬礼过后,英国人将面对新的现实: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君主和首相在同一周更换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在英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而同时,女王逝世当天,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反对君主制的声音已起,加上苏格兰独立的声音,对于即将前往英国和联邦国家留学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

最近,我们也陆续看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些问题,例如,对签证会有什么影响?未来留学和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3)

无论您的孩子已经身在英国,还是考虑到英国学习,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该做哪些心理和生活的准备?这篇谈谈我们的一些观点。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4)

短期:留学大概率不受影响,

大学或扩招国际学生

在未来的12个月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留学将受到负面影响。

一些可能存在的影响,主要在存在于流程方面,由于女王离世,英国的静默期及国定假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签证的审理时间。但随着葬礼结束,公共服务将回归日常。

而仪式过后,英国告别了一代人的精神凝聚力,加上经济生活里的种种严峻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继续面临生活上的挑战

英国中短期内是什么状况呢?

英国目前的通胀是40年里最高,上周虽然有短暂的回落,但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英国在面临衰退。

根据花旗银行的预测,英国通胀率可能在2023年1月升到18.6%,而去年,全球通货膨胀率约在4.3%。

不断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大幅回落。

有人说,今年将会是一个严冬,普通家庭快要开不起暖气了……

对于已经来到英国,以及即将前往英国留学的家庭,建议持续关注未来几个月里,新任首相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税收、利率的措施。这一任首相的风格,不排除一些相对激进的措施,同时可能影响到汇率·。

而在经济受到挑战的时候,英国的学校已经先行一步,开始算经济账了。

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多所英国大学宣称,计划在未来招收更多国际学生,用以增加收入

这些年,英国大学已经不断扩招国际学生,来为学校增收。根据伦敦政经和伦敦大学学院公布的数字,在这两所学校里,已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海外。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5)

不过,扩招国际学生,是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目前还有待观察。

一方面,学校增加了国际学生名额,对于准留学生来说,当然意味着机会;但另一方面,更多的国际学生到来,就业和实习的难度更大了。

尤其是,扩招国际学生,已经挤占了英国本地学生的名额。来自本地家庭的不满,可能会给新政府施压,收紧工作签证,优先保证本地人就业。

近来一些家庭弃美投英,是因为2019年英国恢复了PSW (Post-Study Work) 签证,这个签证允许毕业生继续在英国待2年,找工作和实习,提升知识和能力。但大家也许记得,在2012年,这个签证曾经被取消。未来这个签证是否会一直存在?新首相会不会有意识地出台不同于前任的措施?短期概率很低,长期尚不确定。

对于正在做规划的家庭来说,建议把目光得更长远和灵活一些,尤其关注孩子跨领域、持续学习的能力,无论政策如何变化,都可以找到锻炼自己的机会。

而对于身在英国的留学生来说,女王离世,仿佛失去了一个“稳定器”,加上当地经济的挑战,这个冬天,优先要考虑的,依然是生活成本上涨多少的问题

该如何应对呢?

学费和食物方面的开销,比较难以节省。但找到一个好房子,却可以节省相当一部分的能源开销。

英国无论租房,还是买房,都有一个叫做EPC的文件,建议积极跟中介索取。这个EPC (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是房屋能源消耗效率经过评估后出具的证书。通俗讲,它可以告诉你,这个房子有多保暖。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6)

EPC 评级模板

在英国,房子会经过严格的节能与消防安全等等评估。其中,能源评级为A,说明房子很节能,保温效果好,暖气并不需要全天开,屋里依然可以保持温暖。而很多老房子,虽然是维多利亚时代建造的,由于做过保暖改造,能源评级也可以达到A。

这里多说一句,老房子也是英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一些维多利亚时期的住宅,你可以从一进门起,便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比如,进门处标注的年代、客厅里的壁炉,阳台的装饰花边……而同时,住宅内部往往做了现代化的改造,有舒适的席梦思、现代化的厨具(英国要求房东配置好)等等。那些房子就像走过近百年时光的女王一样,传承又发展着。当孩子在那里上学,体验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的生活,也是扩充人生经历的一种方式。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7)

长期:女王不是“吉祥物”,

英式秩序体面依然延续

女王离开,对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会带来什么长期影响,这些影响,对留学生家庭意味着什么?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谈谈,女王是不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存在?

在一些公众号里,有留言形容女王是一个“吉祥物“,仿佛某种漂亮的存在,给人们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8)

英女王拥有九项重要的权力:开启议会(英国最高立法机关)、签署通过法案、任命首相、赦免罪犯、签发护照、统领陆海空三军(女王二战时曾在军队服役)、对外宣战(英国唯一有权宣战的人)、解散议会、授予荣誉称号。

但大家似乎没有看到她在权力面前的“存在感”。在君主立宪的体系里,你如果分析她70年里所做的,可以看到,她兢兢业业的表达了一种智慧:不过度、不自我;有秩序、有责任;有妥协,也有坚持。

在1991年的电视直播圣诞致辞中,女王说:“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谁都无法垄断智慧”

如果你曾在英国的学校里学习,你会看到,教授们也体现着这样的理念,他们大部分人对于知识和传统的尊重,授课时的严谨,远高于针对个人的夸夸其谈。

而这种英国式的谨慎与理性,在英女王身上得到了放大。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尽管她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女性之一,但人们对她的个人观点,几乎一无所知。“ 她把个人的观点,包裹在了谨慎行事,以及留有余地的政治智慧里面。在长达70年的公众生涯中,她把自我,远远让位于理性、责任与传统

《金融时报》说:“她证明了责任、尊严和服务不是一句空话。”

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回避过度表达自我”和“顾及他人感受“的文化。

很多准留学生的家庭,会把英美放在一起考量比较,而它们也确有不同。

在美国式的社交里,你会发现人们第一次见面,可以很自然的交换名字,然后喋喋不休的从各自的工作,聊到今日趣事,以及各自的娃和狗。在美国文化里,表达自我,是很自然,也是受到鼓励的。

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于是,英国式的社交会常常围绕天气展开,因为天气不涉及种族、信仰、个人生活境况等等,最为中立,不容易让人尴尬。在双方还不熟悉的时候,聊天气,不容易冒犯到对方。

英国人类学家福克斯,曾在书里“自嘲“地说:两个典型的英国人,会在聊了半天天气之后,都还不知道对方叫什么。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9)

美国的学校在选人时,会特别重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社交能力;而英国学校选择学生,可能会出一些思辨题,考察孩子知识的深度、推理和逻辑能力。英国学校里,也常看到一些好像《哈利波特》里的赫敏那样,喜欢钻研问题,在历史书里寻找线索,不一定擅长体育和演讲,有点nerdy(书呆子)的男生女生。他们喜欢用证据、线索、推理,而不是个人的喜好,来解释问题。

在文化多元融合中,即便这种“英国气质“不再是人人皆有的。但是,它依然是英国非常典型的一种特质,即使没有了女王,英国式的体面和严谨,也已深入到了很多人的骨髓里,尤其是,英国教育机构的DNA里面

再说秩序。在追思女王的10天里,从英格兰到苏格兰,数以万计的民众前来悼唁,数以千计的鲜花,瞻仰灵柩的队伍要排队长达30多小时。但这一切以一种安静、有序、有仪式感的方式进行着。

女王的葬礼,早在多年前,就已做过多次的预演,确保这一天到来时,一切可以有序的进行,而女王本人也参与并给予意见。一个人对于死亡的回避与恐惧,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让位于公共的秩序与理性

在英国的超市里,尽管面临着物价飞涨,但你很难看到人们为了减价商品,争抢吵闹;相反,人们依然会主动谦让于别人,排队结账时仍然有序。

我的一位英国朋友,在英国新冠最厉害,出门风险很高时,依然拒绝囤货,理由是,如果自己超量购买了,别人就可能买不到了。

所有这一切,与其说是一种教养,不如说是对于“秩序性”的一种遵从。这种秩序性体现在,在风平浪静时,便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尽可能提前周密的安排;而当问题出现时,尽可能遵从秩序,顾及他人,避免雪上加霜。

当孩子进入英国的学校和公司里,往往会有更深的体会。无论执政者如何更迭,英国的商业与学校机构等,已经通过繁复而严谨的规章条例,将“秩序性“贯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成年孩子入学时,可能会填写很长的表格,涵盖了各类信息,包括过敏信息等;如果孩子有阅读障碍等特殊情况,学校会根据这个孩子,做特别的安排;到英国办理银行开户,也同样会有一套复杂的程序,确保银行和客户本人的安全,卡片不会当天拿到;而孩子落地后,要注册NHS(英国国民医疗系统),在就近诊所,指定一位家庭医生,未来会先到她那里问诊,她会保存和追溯孩子的身体情况……尽管在执行过程中,有人会抱怨效率,也会遇到专业度差异的问题,但这一套秩序,从机构层面,让行事有历史或事实依据,尽量保证“严谨、稳定”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10)

而女王,正是这一套规则的体现者。那么,如何保证秩序,不会变成僵硬和教条?这要说到,以女王为代表的,英国式的“妥协和坚持”。

在70年的历史风云里,女王在社会变革中,采取了既延续传统,又做出革新的做法。无论是利用新的媒体形式与民众互动,还是戴安娜离世后,女王体察民众情绪后做出的反应,或者伦敦奥运会上,她与邦德合作完成的“幽默跳伞”……这些大家能够看到的细节,都让她的形象既有王室尊严,又不失亲切。

而在公众看不到的层面,她同样发挥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力。

女王一直保持着每周与首相面对面例会的惯例,这些会议,是完全私密的,不做任何记录,确保首相可以畅所欲言,而女王可以给与“建议”,却并不留存任何做事的记录,书写个人的功过。

就像澳大利亚创办的独立新闻与研究刊物The Conversation说的:“就像最好的魔术师一样,女王的魔法是让真实的动作不被公众看到,同时保持无所事事的样子。”

根据前首相布莱尔的回忆,女王每周二与他的例会,是他可以放心交谈的时光。女王有时会提出另一个见解,由于她历尽政坛和社会变革,会有不同的思路,带来启发。

而《卫报》评论说,女王代表了一种软实力,她知道何时该展现帝王的尊严,而何时会像一个慈祥的祖母。

这一系列的动作,公众往往看不到,却对于当事人,以及历史的进程,发挥着作用。

在英国生活的人,也会熟悉这样一套既妥协、又坚持,且不过度彰显个人的做法。比如,在英国历经百年的公司里,往往有着各种Committee (委员会),成员是来自多个部门的高管。每当一项变革需要讨论,或者新的制度推出,需要经过委员会的成员讨论。这些成员好像女王一样,对公司治理提出“建议”,但并不直接干预变革者的决策。最终,很多政策是“妥协”的结果。变革发起者,以及委员会成员,都会听取对方,做出一定程度的折中。

在英国历史进程中,女王与首相之间,是否也有类似的折中和妥协?不得而知。但我所经历的英国式治理,人们往往不会直截了当的、全盘否定对方,而是会听取个中原因,寻求一个相对中立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对于那些亟需变革的事情,这会影响到效率和创新;但另一方面,它极大程度避免了因为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把机构带往极端,以及,创新是有所依据的,不是盲目和主观的。

今天,数以万计的民众聚集在伦敦,送别远行的女王。与其说是送别一国君主,不如说,这份尊敬与怀念,来自于对于“理性、责任、传承、不夸夸其他,且顾及他人”的文明的尊重。

英国女王跟首相起冲突会怎样(告别女王新首相上台)(11)

女王,就像她所尊崇的,把个人的高位,放在了智慧之下。而她所代表的“秩序性、稳定性”,在英国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也已通过法律、制度、教育和文化,融汇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孩子来说,这份智慧,相信也会帮助她驾驭人生的风风雨雨。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智慧和理性永远不会过期,且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