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用错了方式,就变成了伤害。

昨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她说:“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全毁了。”

当时,我很不理解,帮助朋友是善心,为啥会毁了自己的生活?直到看到她说的话,我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读者说自己无意中得知,大学时候的一位同学得了抑郁症。虽然毕业之后就没联系了,但想到大学时期和她关系蛮好的,所以准备通过wei信安慰安慰她。

读者是一个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都特别强的人,所以很好的照顾到了同学的心情。可能是同学很久没跟人聊天了,所以在聊天结束后问她,可不可以以后经常找她聊天。

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1)

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被毁了

读者当时没多想,便直接答应了下来。毕竟,这是同学最难的时候,读者希望自己可以帮到她。

想帮助别人,却因没有强大的内心,让自己也了陷进去

但是她没有想到,这是她噩梦的开始。

之后,同学开始频频联系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同学给她发消息,她必须要及时回复。如若不然,同学就开始拼命打电话,一直打,打到接为止。

有时候太忙,没接到,同学就给共同好友发消息,让他们联系。2个月下来,公司同事对她很有意见,因为她经常在工作时间长时间和别人聊天。

而读者自己也苦不堪言,首先心情失落,因为她无论怎么安慰同学往好处想,都不管用。同学还是经常对她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慢慢的,就被她的情绪给带进去了。

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2)

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被毁了

其次,睡眠严重不足。因为同学经常半夜打电话,一打就是1个多小时。

她有几次也崩溃了,不想再和对方联系了,可电话里的哭声让她说不出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让她对同学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现在的她,工作丢了,也得了抑郁症。当初一个好心,想帮助落了难的朋友,却不料把自己生活也给毁了,让人心酸又无奈。

为什么好心帮助一个朋友,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呢?心理学答案真相了。

能力和善心严重不匹配造成的后果

帮助他人,需要的不只是善心,还要有能力。

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3)

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被毁了

就像救溺水的人,施救者不只要会游泳和善心,还要有救人的能力。人有求生本能,溺水时,会潜意识抓住救自己性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对于施救者来说,这是一种阻碍。因此,若施救者有能力,他会成功救人。若没有能力,则会和溺水者一起沉下去。

因此,帮助落了难的朋友,需要有足够的能力。

他们在低谷,会拼命抓住向自己施以援手的人。有善心有能力的人,会救他们上来。有善心没能力的人,则会被拽下去。

被“传染”的不良情绪

心理学认为,个体会下意识模仿指定对象的音容笑貌。而这种模仿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4)

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被毁了

例如,个体看着一个大笑的人时,会下意识的微笑,这是因为被对方的情绪感染到。同理,个体长时间面对一个愁眉不展、浑身散发负能量的人时,情绪慢慢被同化。

所以说,若一个想帮助别人的人,没有强大的内心。那他最终也无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有可能会落入和对方一样的境遇。

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又叫登门槛效应。意思是,当个体接受他人一个小要求后,他人再提一个高要求后,个体更倾向于接受。

人呐,都是有些得寸进尺的。当你满足他人一个要求时,他们并不会满足,反而会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要求。

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不要去帮助一个已经落了难的朋友)(5)

帮助一个落了难的朋友后,我的生活被毁了

当他人的要求越来越多,你已经无法满足时。他们反而会怪你:你凭什么不帮我!

因为长时间不求回报的对一个人好,会被人当成理所当然。

所以,在面对朋友有难时,切不可盲目帮助。在帮助他人之前,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帮助他人的能力,能不能接受付出得不到回报?

最后想告诉大家,善良是必须,愚善却万万不能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