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满六十八岁的大文豪白居易,患上了半身不遂的“风疾”。

由此,晚年颇为浪荡的他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卖马放妓。

他将陪伴自己五年的高大骏马送到集市卖掉,依依不舍地写下了一首《卖骆马》:“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白居易说,这匹如骆驼一般健壮高大的马儿,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陪伴自己外出。或是赏花、或是饮酒、或是吟诗、或是聚会,如今人马将要分离,它也忍不住回头长嘶一声。

当然,白乐天为了表明自己并非无情的汉子,还举了项羽和乌骓马的典故。“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马儿啊马儿,我并非是那不念旧情的人啊,只是如同当年霸王和乌骓一样,你我都处在生死离别的紧要关头呀!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

佛教诗词系列第五章

除了卖马之外,“放妓”这件事情也是晚年白居易的无奈之痛,他将正在妙龄的歌伎樊素、小蛮等人遣散,让她们另寻好人家作为归宿。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情意绵绵的《长相思》,就是白乐天在此后写的,他在余生时常怀念这两位女子。

樊素和小蛮虽然是身份低微的歌伎,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千年以来对女性的审美——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没错,这两句诗正是白居易所作,可见大诗人夸人也相当有一套。那么,为何他要将这两样心爱之物,拱手让于他人呢?这位唐代大文豪的晚年,又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经历呢?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2)

唐朝歌伎

这一切,还要从白乐天刚满花甲那年说起,三岁独子的不幸夭折给予他很大的打击。

老来得子,终成泡影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春天,官场失意的白居易辞去了刑部侍郎的官职,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回到老家洛阳。

29岁就高中进士的白乐天,在宦海中沉浮了近40年,可谓是饱尝人间冷暖。44岁那年,他因主张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政敌贬到江州做了小小的司马,著名的《琵琶行》就是当时所写的。

不过到了公元820年,沉迷道教炼丹的唐宪宗在宫中离奇暴毙,太子李恒在宦官的拥戴下做了皇帝。因为白居易曾做过李恒的老师,他的仕途由此变得顺畅起来。

然而,在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骇人听闻的舞弊事件。唐穆宗(李恒)下令重考,并让自己的老师白居易担任主考官,一代文豪由此卷入了“牛李党争”之中。即便好友元稹是李党成员,妻子堂兄是牛党骨干,白居易还是秉公办事、不偏不倚。

白居易本人没有站队的意思,但他主持的复试引发轩然大波,朝堂从此以后就没有消停过。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3)

白居易

其实,当时白居易已经做了“中书舍人”,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但群臣相轧的局面令其很是失望,他看不到大唐“由衰转盛”的迹象,因此选择了称病到杭州担任刺史,此后不断地主动远离权力中心。

终于在自己59岁那年,白居易下定决心回到洛阳履道里第老宅,过上了半隐居半做官的生活。

而正是这一年,白居易盼了几十年的事情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阿崔出生了。白乐天一生诞下了3女一子,长女和三女都不幸早逝,老来无子是他晚年一直介怀的事情。如今,小儿子的呱呱坠地,令这个白发老叟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为此,他得意洋洋地给自己的好友元稹写诗,炫耀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诗的名字就叫《阿崔》。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 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4)

元稹

白居易先是说自己称病辞官回到东都洛阳,孑然一身的老头子非常孤单。当然,这并非是诉苦,只是一种变相的炫耀,因为他后面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

没想到啊没想到,我的头发都这么白了,还能得到这样一颗掌上明珠。哎呀呀,我白乐天原本以为命中无子,原来,他的到来只是晚了那么一点。

当然,这首诗非常长,白居易后面还描绘了热闹的场面。自己的儿子阿崔出生后,相邻亲戚都来道喜,酒席摆了一桌又一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人给他剃掉了胎发,又做了很多小小的新衣服,儿子阿崔聪明活泼惹人喜爱。

“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

在诗的最后,老父亲白居易还设想了自己的“教育蓝图”,大意就是将其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5)

此画出土于新疆

不过,悲剧还是降临在这位白发老叟的身上,阿崔长到3岁的时候,不幸病故夭折了。

“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

这首《哭崔儿》写得极为悲痛,年方三岁的孩子如同掌上明珠一般,六十岁的老父亲鬓发萧骚。儿啊儿啊,我还以为你是天生的异才,常常为看不到你长大成人而烦恼,没想到今天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唉,原来只是空欢喜一场,白居易又似从前一般,孤家寡人对着天空默然不语。就在不久之前,他的好友元稹(字微之)撒手人寰,痛失好友又丧爱子,这件事情的打击对白居易非常大。

由此,他写下了《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这首诗,微之就是已经死去的元稹,晦叔是宪宗时的宰相崔群,当时还活着(次年离世)。也就是说,这则报丧诗既写给活人看,也向死人倾诉,可见白居易心中的伤痛多么深。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6)

古人宴饮作诗图

“世间此恨偏敦我,天下何人不哭儿。”

白居易,字乐天,这个两个名字倒像是一种讽刺。

他一生都在为买房子这件事情发愁,当年初到长安,名士顾况就拿“居易”这个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事实上也是如此,白居易进士及第之后的第三年,才勉强拿到了长安户籍。又过了好多年,才在今天的渭南市下邽县信义乡买了套小房子,还借了不少外债,勉勉强强“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而“乐天”的美好期许,更是在白居易的生平中难以寻见。青年为功名生活奔波,中年官场困顿,暮年时来运转又心如死灰。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天伦之乐,结果造化弄人,儿子阿崔里自己而去。

因此,白居易抱怨命运的不公,向友人哭诉自己的遭遇。丧子之痛为何偏偏轮到我呢?普天之下,谁不为自己的儿子流下眼泪呀!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7)

元稹死了,阿崔也死了,没过多久,崔群也死了。众多的好友中,唯有刘禹锡(字梦得)还在世,两人此后留下了不少的唱和诗歌。而此时的白居易性情大变,一面沉溺饮酒作乐,一面又拥抱佛教。

饮酒作乐,回归山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这是任何文学课本都收录的说法。但实际上,“香山居士”的雅号,是他回到洛阳故里之后才有的,而花甲之年以后,白乐天真正意义上认同这一称号。

香山距离洛阳城南仅十三公里,与著名的龙门山相望,两山之间有伊水河穿越而过。

元稹病故的次年,白香山受其家人请求,为他写下了著名的《河南元公墓志铭》。元家人给予他六七十万钱做润笔费,被悉数捐给了洛阳香山寺,此时的白居易已将佛教作为人生的归宿。

少年时期,他也曾怀揣着家国梦想,力图让大唐江山回归昔日的荣耀。但现实给予其沉痛打击,而亲人的离世、好友的故去,更是令其心如死灰。大悲大痛之人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冷眼旁观,一种则是放浪形骸。

无疑,成为香山居士后的白居易,是后一种人。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8)

安史之乱,唐人之痛

他日日纵酒狂歌,并在家中蓄养了大量歌伎,而且口味显得比较独特。在那个以“丰腴为美”(不是胖)的时代,白居易最宠爱的两位歌伎是樊素和小蛮,一个长着樱桃小嘴,一个有着婀娜蛮腰。

当然,老年白居易对歌伎的要求也很高,在《追欢偶作》中这样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意思就是说,家中的歌女三年就要换一批,因为她们的青春逝去,宛转蛾眉已不复存在了。不过,大家要注意一下,唐朝的歌伎虽然地位不高,但还是以技艺娱人的,与今天我们想象中的皮肉之欢截然不同。

也就是说,晚年的白居易的确足够风流,但没有落入下流。

六十六岁生日那年,白居易在家中大摆筵席,写下了《六十六》、《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等诗歌。他说春光短暂、人生一世,要趁着这样的机会纵情山水、饮酒作乐,才不算是白来一场。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9)

刘禹锡

次年,《醉吟先生传》横空出世,香山居士提出了自己对朋友的要求。

“嗜酒、耽琴、吟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他还说,自己与平泉的楚韦是山水之友,与彭城的刘梦得是诗歌之友,与安定的皇甫朗是饮酒之友,与嵩山僧人如满是空门之友。总之,白居易的晚年热热闹闹、宾客盈门,可这点快乐在不久后又离他而去了。

六十八岁那年十月份,香山居士患上了严重的“风疾”(半身不遂),他由此卖掉了陪伴自己五年的骏马、遣散了家中的歌伎。放荡之后,归于平静的白居易开始怀念过去,他写诗悼念已经离世近九年的挚友元稹。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老朋友啊,你已经同泉下的泥土融为一体,而多病的我依旧在人间,任由白发似雪花一般爬满头顶。在梦中我经常见到你,想起我们年少时同游的欢畅时光,不久前又有老朋友相继去世了,你们都去了什么地方呢?我望着茫茫夜色,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0)

古人宴饮

与世间的所有人一样,大文豪白居易也迎来了落日余晖,他必须要做好离开的准备。

“放妓卖马”的次年,香山居士不再饮酒,而是潜心整理自己的作品集。疾病稍微好转后,他便将整理好的作品集进行校勘,而后藏在洛阳香山寺。当然,病痛一直都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梦魇,他至死都未能摆脱。

正是过往的伤心之事以及当下的切肤之痛,使其在香山寺真正地确立佛教信仰。《画弥勒上生帧记》这篇散文,集中地体现了文豪白居易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从一般的士大夫归趣转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信徒。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乐天,年老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

这是发愿文最为常见的格式,开头就是“自报家门”,说明自己的籍贯、性命、因缘等事项。然后,忏悔自己过往之事,表明自己此后信奉受持释迦遗教。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1)

四大部洲

“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

白居易说自己仰慕慈氏说法的弥勒内院,由是有发愿往生的想法,以各种美好事物礼赞表示恭敬。他愿以一切所得功德,除去自身所遭受的病老之苦。

“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以上就是发愿的仪轨以及内容了,总之就是表明愿追随慈氏,经历一切坏空成住,直到解脱生死成就无上道。

“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结尾依旧是固定格式,再度表示自己的虔诚之意,同时写明发愿的时间。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2)

兜率宫

这篇散文在文学上地位不高,但非常出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白居易晚年思想的走向。而且,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范本,大家发愿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写就行了。

“醉吟先生”白居易,69岁以后完全成了“香山居士”,他不再流连于人间的享乐,专心为自己的归途做准备。

临终斋戒,留下一诗

白居易七十岁那年,正是著名的“会昌元年”,会昌这个年号各位应当知道对佛教意味着什么。

不过,他倒是丝毫不为外界所动,专心致志地蛰伏在香山寺等地。关于其修行的具体方法以及事件,没有什么可靠的资料留下来,但这段期间他写下的禅诗非常多。比如,《六赞偈》、《山中留别佛光和尚》等等,都与释家有着直接的联系。

唐武宗当时想起用其做宰相,但遭到了李德裕的反对,而且白居易本人也不太感兴趣,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表态。倒是其从弟白敏中,被拜为“中书舍人”,这就意味这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当然,白敏中这个人也创造了官场上的神话,在五年之内连升十三级。他在唐宣宗继位(会昌六年)后,担任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就是唐朝的宰相。不过,这些事情与白居易倒没什么关系了,他不再关心官场上的是非。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3)

唐武宗

七十三岁那年,香山居士散尽家财,疏浚了龙门的八节石滩,以便于来往船只通行。或许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不断地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事,同时还与空门同伴一起聚会。内容不再是诗酒,而是佛理。

次年春,洛阳履道里宅举办了著名的“七老会”,白居易等人效仿东晋庐山慧远结社往生。夏季,嵩山僧人如满和居士李元爽加入其中,由此成为了“九老会”。在此期间,白居易沐浴斋戒,等待命终时刻的到来。

而《斋居春久感事遣怀》这首诗,正是其斋戒后所作,千年以来无人能解其中深意。

“斋戒坐三旬,笙歌发四邻。月明停酒夜,眼暗看花人。”

三旬在这里是指一个月,也就是说他斋戒一个月之后,突然唱起了响亮的歌。然而,此时的白居易既不饮酒,也没有歌伎在身边,那因何事在深夜里纵情高歌呢?

“赖学空为观,深知念是尘。犹思闲语笑,未忘旧交亲。”

原来他大彻大悟,明白过往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好像是尘埃一般。但即便如此,人间的美好还是值得怀念的,欢畅的时节、交心的亲朋,至今都挂在心怀。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4)

琵琶行

“久作龙门主,多为兔苑宾。水嬉歌尽日,雪宴烛通晨。”

龙门主,指及第登科,兔苑宾,指梁园之客。白居易回顾一生,想到的仍旧是欢畅的往事,自己少年登科又官居中书舍人,世间一切的美好他都经历过。

“事事皆过分,时时自问身。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

这些事情都太过了,不是一般人能够体验的,我应当躬身自问自己的归宿了。我可以走了,已经活了七十四岁这么长的年纪,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这首诗简单地来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其中的深意很多人恐怕不理解。它写尽了白居易一生所有的好事,但对悲痛的过往只字不提,并非是忘记,而是放下。换而言之,他不再抱怨,也不再自责,只是坦然地面对而已。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5)

少年登科,春风得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众生想要了解自己,必须观照世界一切万法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到底是什么?一念之间就是全部的答案。正如经典中的另一句话所说“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七十四年的光阴过去了,香山居士才荡去污浊尘垢,一轮明月照耀在心海之间。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一代“诗王”、“诗魔”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在他晚年生活的香山。讣告传出,京师震动、天下黯然,朝野内外都哀恸不已。大唐王朝给予他极高的荣誉,连后来继位的唐宣宗李忱都亲自撰文纪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千年以来,《长恨》与《琵琶》仍被口口传诵,江州司马的过往谁人能懂?浔阳江头的枫叶荻花不在,这悲喜无常都付与浩荡长烟。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之中,或许,有心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白居易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白居易晚年丧子多病)(16)

随喜赞赏

,